国务院国资委解读三年行动成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两年多,至今“到底进展怎样,成效如何”是每一个关心国资央企改革的人心中共同的疑问。
1月17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题推进会(下称“推进会”)给出了答案。
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通报,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国资央企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截至2021年末,央企集团公司及重要子企业、地方一级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已全部完成了“前置事项清单”制定工作;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各级子企业,已经基本实现董事会的应建尽建,其中九成五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公司制改革已基本完成。有97.7%的中央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所管理企业和99.9%的地方国企已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历史性突破。
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成功实施。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国家管网集团资产重组顺利完成,煤炭、医疗等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天翼云、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也正加快落地;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实施,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理退出完成率超过85%。中央和地方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持续减亏分别达到83.8%和90.1%,圆满完成专项治理任务。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分别有13户和25户新引入了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
市场化机制建设成效突出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国资央企这两年以“市场化”为核心,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实现了大范围的破冰破局。
截至2021年末,央企和地方国企各级子企业,已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子企业占比分别为97.3%、94.7%。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
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方面,央企集团公司及各级子企业、地方一级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员工总数均已超过99%,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的比例分别达到99.3%、97.8%,实行竞争上岗的管理人员占新聘任上岗的管理人员比例分别为42.9%、37.7%,实现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5%、3%。让一大批传统老国企焕发了新青春。
中长期激励政策覆盖范围和激励人数均创新高。据初步统计,央企已开展过中长期激励子企业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85.9%,惠及27.6万人。不少企业和地方还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了骨干员工跟投等措施,产生了很好效果。特别是对重点项目科研人员的激励,促成了诸如“天问一号”、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电力专用芯片“伏羲”量产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现。
重点改革任务进入收官阶段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推进会上表示,尽管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但改革工作尚未结束。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各级国资委和央企国企要坚持稳中求进,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特别是把锁定并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务求改革实效、实现改革成果全面稳固化和制度化作为今年改革工作的着力点,定点爆破,靶向攻关。
为此,翁杰明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分别是:“深度推进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切实提升董事会建设和运行质量;围绕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推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更精准更给力地开展科技创新激励,争取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瘦身健体,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因企因地因业分类推进改革,抓重点、抓关键提高精准性;全面强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推动国资监管效能和优势充分发挥”。
翁杰明反复强调,将根据各地、各中央企业是否促进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层面转变,是否真正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革实效,作为今年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要的是‘实效’,不是什么‘书面’内容和‘数字’改革!”
翁杰明说:“要确保上半年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完成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实现全面胜利收官,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