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的央企智慧

编者按:

100%的绿色供电、百余台氢能客车、首个5G智能“移动野战医院”、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的奥运主火炬……以科技、智慧、绿色、节俭为特色的2022北京冬奥会上,由中央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随处可见。

各参与承建冬奥项目的央企,将国资委党委和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地参与冬奥筹备建设与服务保障工作。仅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国资央企就承担了主火炬、奥运五环、网络通讯、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医药和防疫物资等多项服务保障任务。彰显了央企的智慧和力量。


1月12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自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参与率达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对抗寒冷、挑战极限不仅是冬奥会对运动员的要求,更是对参与打造冰雪世界的央企的考验。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透露,中央建筑企业从选址规划到周密设计,从紧张建设到高效测试,如期完成了12个冬奥竞赛主场馆中的10个场馆的参建(改造)任务。

谁在制冰

国家速滑馆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拥有亚洲最大全冰面设计(12000),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冬奥会场馆内需要保证冰雪氛围。据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均使用了环保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

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这项技术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

你一定想不到这背后是中粮集团的功劳。

中粮集团除了成为冬奥特供饮品供应方,其旗下中粮可口可乐辽宁(中)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3388箱冬奥特供饮品已完成生产并装车发往北京。

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工科”)为2022冬奥会打造了一支中国冰雪“制造”团队。这得益于中粮工科常年从事农粮食品和冷链物流行业工程技术服务和高端装备供应业务。

为了满足绿色、低碳、高效要求,中粮工科在接到制冰任务后进行大量调研,放弃使用对环境破坏极大的主流制冷剂氟利昂,决定采用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铺设冰面。不过,这一技术尚未在冰雪比赛中广泛使用。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铺设冰面为什么低碳环保?

中粮工科进行了多项专业测试,在2021年1月成功实现近零排放,取得世界领先成果。该技术系统可将冰面下的温差控制在0.5°以内,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反馈及时调整冰面状态,为运动员赛出好成绩提供保障。此外,在全冰面运行的情况下,该系统一年可节约200多万度电。

除了国家速滑馆,中粮工科还承担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众多冬奥场馆制冰造雪系统的设计工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采用的自然制冷工质氨,非常环保高效。国家速滑馆和国家雪车雪橇道中心两个项目的制冰系统均采用冷热联供技术,将制冰所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和提升,分别用于场馆的采暖、热水浇冰和除湿等场景,最大程度节约能源,践行双碳目标。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则将“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

这个平均年龄仅28岁的建设团队用了4个月时间摸排了场馆设施,一步一步设计出“水换冰”方案。

改建后的“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搭建起由2600根薄壁H型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的可转换钢结构。

为了保证“水冰转换”过程安装快、精度高,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可通过数据模型控制。同时,为满足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对环境的不同要求,项目团队应用冰场环境智慧调控平台,集成制冰系统、除湿系统和空调系统,实现了场地环境温湿度分区控制。

“雪”之气派

冬奥会场馆无一不是各大央企经过周密设计的成果。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中国首个跳台滑雪场地,也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中国中铁提前一年建设完成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由中国五矿承建的我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长度大、落差大、弯道多。建设团队从零起步,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赛道精度和温差控制难题,首次实现360度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

在延庆赛区小海坨山上,是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牵头设计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采用了世界顶尖水平的赛道设计,拥有全球第一条360°回旋赛道。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牵头设计、中交集团参建,是国内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共设计7条赛道,最大垂直落差约900米,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之一。

“雪飞燕”是全球唯一建在山体南坡的赛道,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遮阳设施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有效保护赛道冰面,降低气候因素对赛道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参与了76个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咨询工作。

绿电护卫

零下20°以下,如何保证场馆设备正常运行是冬奥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张家口赛区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张家口市也是我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表示,与往届冬奥会不同,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使用“绿电”,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王志轩介绍,“绿电”主要来源于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目前,我国的“绿电”主要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

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等多家央企下属的多个风电场通过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将电输向北京城区、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

中国节能所属风电公司绿脑包风电场内,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地对风机电阻进行维护、检修、巡视,以保证冬奥会期间风电安全、稳定运行。

截至目前,风电公司已排查发电机组设施设备740多台,巡视集电线路600多公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73个,并把设备低温运行状况纳入“日检查”重点内容,确保绿色风电安全稳定地供应冬奥赛场。

中国电建则承接了位于张北县的“互联网+智慧能源”800兆瓦示范项目,其中500兆瓦光伏已于2020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300兆瓦风电也在2021年12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据中国电建集团河北工程有限公司有关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具备年平均发电量15亿千瓦时的能力,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使用61.6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4万吨、二氧化硫4.63万吨、氮氧化物2.32万吨。

全链运输

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张家口冬奥村,奥运村里除了为运动员们及冬奥会相关人员提供休息和生命安全保障的基地外,吃穿用、医疗设备、卫生安全等都需要得到持续提供。

中国外运旗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运物流”)华北公司顺利通过冬奥组委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联合审核,正式成为食品领域独家供应商的物流服务保障商,负责包括3个赛区12个竞赛场馆、所有非竞赛场馆以及冬奥村在内共计38个配送地址的供应商直送场馆保障业务。

中国外运在冬奥项目运营中以北京为支点,调动了系统内4家经营单位超过5000平米合规标准的示范仓库、数十台绿色环保的运输车辆、近百位干部职工,共同保障超过4000吨冬奥物资物流服务的顺利进行。

除了部署就位大型医疗设备,外运物流医疗健康事业部迅速组建客户商务对接和设备就位团队,指定专人全程协调,调集自有车辆资源,利用一周时间顺利完成CT、DR等大型医疗设备从客户工厂到三个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全程端到端运输和安装工作,为冬奥村医疗保障建设赢得宝贵的时间。

由中车集团参与研制的“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已于1月21日正式开启赛时运输服务。

列车发车、运行、停车、车门开闭全自动,运行状态自感知,各类故障精准预测……这辆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豪华专车”,不仅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还在全球首次依托5G技术打造超高清直播演播室,实现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

中国电科则利用大数据技术,交出“智”理交通方案,河北省TOCC张家口分中心项目是其典型代表。如果将赛区复杂的车辆道路比作人体的血液血管,那么TOCC则是大脑。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道路畅通、车辆运行、场站占用率等情况,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综合监测和预警,并及时有效确保冬奥期间交通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