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齐嵩宇: 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技工
“中国制造需要更多大国工匠。现实情况却是,企业招技工一人难求。”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齐嵩宇在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时表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目前我国制造企业中层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仍然短缺,建议政府建设“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建立高技能人才赋能机制。
齐嵩宇1994年从一汽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了一汽轿车厂,在焊装车间做维修电工。刚上班的他和其他新来的员工一样,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现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国家级技能大师,齐嵩宇想更好地将大国工匠的技艺传承下去。
人社部数据显示,如今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2个岗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从整个经济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社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
齐嵩宇坦言,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深入,对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需求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规模扩展较快、体系初具形态、投入力度加大、筹资渠道拓宽、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积极成果,但现有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已适应不了我国经济转型需求。目前,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中层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已经出现严重短缺,而位于两端的管理干部和普通操作工人数量能够满足现有发展需求,所以急需开展针对性的职业中高级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
据齐嵩宇观察,过去10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重新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先进的制造生产技术夺回失去的制造业。2011年,英国政府组建了“以技术与创新为核心的精锐组织”,积极扶持技术创新。2012年,美国政府先后发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欧盟推出了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日本通过《机器人新战略》为近来发展定下了三大目标、五大计划。德国政府为保持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工业4.0”,把通过新技术改造制造业定义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并在全球范围取得了广泛共识。
齐嵩宇认为,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毋庸讳言,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是伴随制造业全球化分工大趋势,以及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优势取得的。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渐突出: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中国在全球工业转移和分工中以低成本取胜的竞争优势逐步消失。
齐嵩宇说,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要求产业人才具备新的知识、新的能力,由此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实施了多年的产教融合战略,促进了大企业+大院校的产教合作和融合,积累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规模的院校合作及融合不尽如人意,发展仍然不均衡。
综上,齐嵩宇建议,由政府建设“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结合软硬件优势和先进的课程资源以及先进的职教理念,联合教育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完成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资源库”建设。
依托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以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技工院校机电、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为对象,为其提供公共实训服务,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标准和技能,培养、输出国际化视野的知识技能型高端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
以企业在职的研发设计、设备管理、维修、维护工程师、技术员为对象,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基本目标,兼顾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工业物联网等其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科学设置课程开展面向专业岗位的技能提升培训和实训。真正做到实现贴近企业生产和“产教融合”的企业员工培训,在全国范围打造跨企业员工技术转移+能力提升培训中心。
以高端装备、课程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引领,多部委基层单位联合,开展面向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普通高校、初高中学教师的项目引导制教学法、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的培训,面向机电、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教学法以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培训,帮助专业老师完成技术、技能、教学法、教育理念的提升,推动各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储备。
依托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引进的标准高端装备、课程资源以及引进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认证系统,开展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包含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储备。
引进的标准高端装备、课程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每年培养出一批符合当地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助力当地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架起一座企业技术交流的桥梁,引进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企业、生产型高技术服务业、高端工业设计团队和专家,引入工业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一流企业真实案例和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提高工业企业的现代化设计水平,为工业企业提供国际一流的自动化设计、建设、实施和运行的一体化咨询服务,在技术、工艺、装备、高端人才培养与保障等方面助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依托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核心功能,打造地方上的高端人才资源库,助力高技能人才队伍储备,补齐地方上的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短板。同时利用国际、国内技术交流论坛等活动的召开,大力宣传、推广双招双引政策和优势,促进地方双招双引工作进展,打造地方双招双引的全区域新名片。
与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院所合作,组织邀请国际、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顶尖企业的工程师,面向地方相关院校应届毕业生、企业在职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大型专业技术论坛,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为主题,推动中心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持续完善与成长。
以技术交流、新技术推广、研讨为主题,由地方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工程师以及全区域院校技术专家牵头,组织技术沙龙, 中心提供场地、开放技术中心,促进区域内技术交流与进步,打造智能制造的“地方学习角”。
充分利用课余及周末,中心的先进软硬件面向全区域企业、院校、职工、学生开放使用,简化使用申请流程,网上预约管理,配备技术或操作辅导人,为地方的技术创新、项目孵化、新品试制,提供专业的智能制造公共资源支撑服务,打造地方的新品试制车间和技术创新孵化高地。
依托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已经取得初步研发成果的项目、团队、单位,中心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交流平台、产教融合专家的优势,构建地方企业与成果所有人的交流平台、展示培育平台,推动地方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技术成果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