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走稳才能走远

在第六个“中国品牌日”当天,有21家中央企业在虚拟展厅内展示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最新代表性成就。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几年,国资央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改革创新,笃行不怠。大力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关键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技术攻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布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供给,在中国智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第四台、海外第二台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K3机组通过临时验收,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中国中铁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正在格鲁吉亚南北走廊科维谢提至科比段公路隧道项目快速掘进。台桩梁一体智能造桥机“共工号”引领桥梁建造技术进入3.0时代,实现了工厂化预制、精益化管理、模块化拼装、智能化架设的新型桥梁建造模式,采用北斗定位系统打桩,实现了引孔、打桩、架梁、拼装桥墩全套“空中”作业,不仅可提高效率3倍以上,更极大降低了施工扬尘和噪声,是打造绿色工程的环保利器;中国电科突破活性复合粒子发生技术,研发出AOE空气消毒机,可主动释放活性复合粒子,快速覆盖空间中每个角落,对环境中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达到99.99%杀灭率,形成防疫屏障,具有主动、高效、安全、绿色等优点,以防疫“黑科技”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智慧仗”……

上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资央企正积极投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和进程。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提出其新的工业发展战略或策略。中国也相继提出了“中国智造”“互联网+”等制造业升级方向。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新工业发展战略是由于背后所涉及的大多数技术——信息系统、装备自动化、物联网等并非新事物,在上世纪末到最近10年国外企业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应用。只是碍于网络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才无法让概念短期内落地。现如今,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已有所突破。部分企业通过新技术手段改造生产的尝试也有了高于预期的表现。各主要工业国才将新工业发展战略摆上桌面。

我国由于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成就,但工业发展“沉淀”少,相当一部分门类领域还存在自主能力弱、短板多的问题。

这一缺点放在掌握关键制造业的国资央企当中则更为突出。由于长期把精力大量投入于技术、产品和市场,对生产过程的经验积累远远不够。在智能转型中,也更偏向于见效快的装备和产线自动化水平等“硬件”提升,很少有人谈及技术的基础管理和核心业务流程的规范执行这类“软件”的持续改善。

德国的制造企业更多的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夯实技术基础,提升制造的效率,稳步推进信息化。他们并不盲目追求自动化和无人化,更加强调的是人机协作与人机工程。再把视野放到全球,纵观那些信息化应用效果好的企业,无一不在“软件”上大下功夫。可以说,只有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信息化才能保证系统运行顺畅、数据准确及时。

在智能制造的大潮下,国资央企肯定要跟进,但不宜盲目跟风,应围绕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根据研发、制造等核心业务的特点,以及现实存在的短板,提出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和设计建设蓝图。在蓝图的指导下,从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方面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踏踏实实产生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制造的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