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提升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重心,认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国资央企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和央企所具备的主要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央企优势,围绕党建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消费帮扶提出了具体措施,以期对提升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提供启示和参考。

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做法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22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系统回答了振兴什么的问题。 201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2月,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组织保障。20214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成为规范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法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不同领域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国资央企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方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经营主体,严格按照国资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发挥“国家队”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实际,围绕产业、就业、消费帮扶等领域,主动作为、创新举措、接续奋斗,为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大量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做法。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因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一是在乡村基础建设方面,通过参与乡村安置点、交通、水利、电力、燃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地区补短板、强弱项。二是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通过成立产业帮扶基金,建设生产基地,开发智慧农业生产区、现代农业采摘园和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搭建农村合作社、线上电商平台等,优化、强化乡村产业布局,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三是在教育帮扶方面,通过援建、修缮乡村中小学及升级办公用品和教学设施,依托企业大学设置订单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培训学院,开展研学教育、素质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为乡村持续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四是在文化振兴方面,通过搭建乡土文化宣传平台,帮助恢复乡村特色文化良俗,支持创办乡村文创工作室,筹建村级图书馆,开展党史知识、科学知识进乡村活动等,提高乡村民众文化素养。五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建设农村信用信息体系,打造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开展扶贫贷款、农村信用贷款项目,探索“期货+保险”帮扶项目等,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六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通过开展光伏、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零碳”项目,进行“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栽树植草、修复山体等,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出积极努力。

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优势

国资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拥有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渠道、管理等众多优势,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

产业优势方面,国资央企对接产业类别和经营主体众多,具有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能够在农牧林渔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文创、农村普惠金融等领域构建一条全环节增值的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乡村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家庭农场等得到发展,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真正实现乡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民增收。

资源优势上,国资央企在设计规划、建筑施工、运输物流、新能源、环境治理、供暖供水供电、农牧林渔产品生产加工、数字化建设等几乎所有与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领域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完善的管理制度等优势。能够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服务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政治优势体现在,国资央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有担当敢作为肯奉献的党员干部,通过鼓励引导央企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传帮带”效应,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凝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平安法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提升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的具体措施

通过梳理目前央企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结合央企自身独特优势,以提升央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为目的,围绕党建、文化、产业、就业和消费“五个帮扶”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以党建帮扶为“根”,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实践一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党的领导题中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农村振兴的灵魂与统帅,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直接实施者,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弱,党员干部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乡村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龄化严重、治理能力不强、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国资央企应将党建帮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按照“党政干部配软弱涣散村、技术干部配产业发展村、经管干部配经济薄弱村”原则,选派一批讲政治、有情怀、善作为、肯奉献的高素质中青年干部人才队伍支援农村一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以企地联合党建活动为抓手,促进企、村资源共享,激发团队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打造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美丽乡村建设。

第二,以文化帮扶为“魂”,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试金石,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石。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集中体现,只有乡村文化得到了振兴,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应当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其中“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明确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统筹做好重建乡村道德规范、保留乡村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点工作。这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持续为之方可实现。然而,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原因在于一方面文化看不见摸不着,让人无从着手;另一方面文化建设需久久为功,短期内难有明显成效。国资央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当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承担起乡村文化帮扶的社会责任,不断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一方面,以党建帮扶为依托,引导乡村文化建设“不走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建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宣传引导,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和科学教育,积极宣扬“仁义礼智信”“有容乃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市场等优势,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创新开展以乡村生产生活为题材的文创项目,利用文化旅游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促进城乡文化交往交流,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美丽乡村、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土文明,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互促共进,在满足乡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以产业帮扶为“本”,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需要。在“空巢”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缺乏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缓慢,生产基础薄弱,数字化程度不高等困境。国资央企应积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立足本业,因地制宜,把市场经营理念带入乡村振兴帮扶一线,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以及为乡村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建筑、工业、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环保等产业。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盯数字乡村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引领驱动作用,以“农业+”“数字+”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与乡村产业转型融合。积极探索小农户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的合作模式,构建如“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劳动收入”“在线交易+产品认证+仓储物流+产品溯源+供应链金融”等新型经营模式、利益分配模式及供销模式。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外出务工民众回流、吸引外来人才加入,形成要素流动良性循环,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第四,以就业帮扶为“重”,提升乡村劳动输出质量

就业是增加群体收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环。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更因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就业能力不足,就业更加艰难。因此,全面开展就业帮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也能更深入理解,为什么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国在就业帮扶实践中形成了公益托底安置、政府定向输送、产业车间吸纳、农业基地就业、返乡自主创业、劳务品牌输出六种典型模式。可见乡村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产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而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国资央企应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持续在就业帮扶上发力。以产业帮扶为依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降低农村人口失业率。选派专业技术骨干驻村帮扶,开展专业技术指导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岗位胜任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帮扶地进行定向招生和培养,由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并在毕业后返乡工作或创业,优化乡村人才结构,提升乡村劳动力输出质量,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赋能。

第五,以消费帮扶为“引”,培养乡村自我造血功能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因此消费帮扶不仅对减少相对贫困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引导乡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供应实现自我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农产品滞销一直是制约振兴工作的瓶颈,不仅严重影响农户收入,还打击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包括品种质量不符合市场要求、捕捉市场信息不精准、物流技术不完善和品牌影响力弱等。国资央企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应立足自身在质量管控、市场预判、供应渠道、品牌塑造等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地区的短板和弱项,采取有效的消费帮扶措施。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内销,通过“以购代捐”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以各地资源禀赋为基础,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和农产品供需关系变化,指导地方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布局,降低市场风险。实施农产品提质和供应效率提升工程,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借助各类线下展博会及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线下展销、直播带货等活动,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运用“直播+电商”“互联网+”等营销模式打开市场和销路,着力解决农产品供给端的“小而散”的问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为农户生产兜底,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户追求富裕生活的内在动力,培养提升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