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 数字经济下就业公共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数据经济时代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六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灵活就业”。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就业形态”。第三个关键词是“零工就业”。
第四个关键词是“斜杠青年”。第五个关键词是“数字游民”。 第六个关键词是“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的兴起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特别是在电商、直播和生活服务领域。对于电商类,这里就不再赘述。近年来,直播类行业备受瞩目,涌现了一批为直播带货提供支持的上链师、买手、化妆师、摄影师等新职业。生活服务类则提供了许多情绪价值的服务,例如为人们绘制梦境,为手机或宠物举行庄严的告别仪式等,也涌现出了许多新职业。
这些新职业体现了几个特点:
1. 服务专业化,很多小众领域的职业只有在数字经济时代才有可能涌现出来,只有在数字经济平台上才具有这样的就业机会;
2. 多元化,分工越细就会涌现出越多的新职业,这与服务专业化相匹配;
3. 从业者年轻化;
4. “就业即创业”,因为从业者并没有明确的雇主,许多人是为自己工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就业即创业”的状态。
新特点公共政策制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需要探讨高质量就业和普惠就业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此消彼长。如果我们追求高质量就业,希望薪资高、福利好、稳定性强等,这通常就无法普及到更多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普惠就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职业的发展趋势也往往朝着普惠就业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强行将其导向高质量就业,可能会出现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促就业的政策当前非常重要。疫情这几年对于就业问题,政府的抓手主要在于市场主体,给市场主体减税降费。然而,许多人的就业形式是灵活就业,他们没有雇主,也没有注册为市场主体,致使现有的就业促进政策可能无法覆盖这些人,例如零工。因此,这是我们公共政策面临的挑战。中国主要采用基于市场主体而非全民最低薪酬的福利体系。各高校都有解决就业的任务,但目前要求的是毕业生要有单位签署三方合同的就业才算就业。许多人选择自主创业并获得收入,是否也应该被统计为就业?这将对我们的统计和政策导向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随着就业形势的灵活化,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固定的就业单位,这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一定的挑战。传统的社保制度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一定费用,那么对于没有固定就业单位的人来说,缴费的激励就成问题,如何为他们提供社保成为难题。此外,原本基于单位的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也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灵活就业的新形势,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