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SG投资存在四大问题

ESG投资已成为当前全球主流投资机构的重要策略,而中国在ESG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面临的问题也较多。


目前,虽然ESG投资发展于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但ESG理论的传播与实践在中国尚处于新兴阶段。

中国在ESG方面的各项工作起步较晚,不过中国企业对于ESG投资的关注正逐渐火热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现阶段的ESG投资也累积了诸多问题。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信息披露不力、缺乏统一投资标准、投资回报率不高和投资者认知不足。

ESG信息披露不力

近年来,中国企业已开始积极推进ESG信息披露,通过ESG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书等不同类型的报告公开自身的ESG表现。

虽然这些报告正在朝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拓展,但所披露的比例依旧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ESG数据信息不足,特别是缺乏定量及可比性的问题比较突出。

据现有资料显示,20182021年,披露ESG信息的中国企业数量逐年增长,但相较于总数,占比仍然较低,增速比较慢,仅由2018年的16%递增至2021年的19%2021年,上市公司进行ESG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7.87%,债券发行人进行ESG信息披露的数量占比仅为16.41%

从公司体量来看,规模较大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占比较高,而规模较小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占比较低。

从行业主体来看,因为有政策推动,金融及高耗能企业信息披露的占比相对较高。

高信用等级债券发行人的ESG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强者愈强”的态势,因为此类企业往往较早地开展了ESG领域的相关实践,已在信息披露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信息基础,主动披露意愿更强。在现阶段,这类企业的总体占比明显较少。

根据中财大ESG行动派”数据平台统计:2023年,截至630日,A股食品制造业共有75家上市公司。其中,28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为37.77%ESG评级方面,评级为A(含A+AA-)的公司占比24%;获得B(含B+BB-)的公司数量和获得C(含C+CC-)的公司数量一致,均占比28%

以桃李面包为例: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必须具备原料可追溯。但桃李面包近期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可追溯”的描述。因为食品制造业产业链长,所以许多企业的生产流程会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会牵涉大量温室气体和污废排放,是环境管理和食品制造业的核心议题。但在桃李面包近期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对相关减碳路径和数据进行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ESG投资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ESG投资已成为全球主流投资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ESG投资却推进缓慢,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权威的ESG标准和指南。

我国国内目前主流的评级机构有20多家(如华证、商道融绿、wind、嘉实等),各家评级机构选用的评级指标、形式不尽相同,致使同一家企业可能在不同的评级机构得出不同的评价等级,也为避重就轻的“漂绿”披露乃至造假披露提供了可乘之机。

虽然我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发布了与ESG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指引,但眼下仅仅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并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标准。

不过,“双碳”目标为构建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创造了一个契机,所有的ESG评价体系都会纳入企业的碳排放指标。这是一个可比指标,代表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水平。环境责任是企业的最高级责任,环境责任分数越高,ESG分数大概率便不会低。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表示,“双碳”工作的推进有可能成为中国ESG发展的突破点,并以点带面地全面提升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水平。因为随着“双碳”政策和有关法律的陆续出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披露碳排放信息,并履行减排义务,碳排放报表可能与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并列,成为政府、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看到的第四张报表,倒逼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加速绿色发展转型。这是实现“3060”目标的必要举措,也是ESG投资理念推广普及的基础。

此外,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和侧重点也会不同,这一客观因素导致了ESG标准难以统一。

以信托业为例,前不久,紫金信托、中航信托、厦门信托等信托公司陆续发布了2022年度ESG报告。相较于其他金融子行业,目前信托业对于ESG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但相关信息披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万秋旭直言:“信托业虽已有一定数量的政策文件出台,鼓励开展ESG信息披露,但整体鼓励性政策较少,内容多聚焦于绿色信托业务开展等。此外,信托行业目前仍未形成自身统一的框架或指导文件,仅能参考其他金融领域相关文件进行自行摸索,披露频率、披露内容缺乏相关规范指导。”

ESG投资回报率不高

相比传统投资,ESG投资回报率并不高。ESG投资标的往往具有更高的伦理、环境、社会成本,所以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报告》提出:“可持续投资具有长期增效以及缓和风险的作用。投资经理在投资过程与决策中融入ESG要素评估后,能显著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能力,减小投资组合波动,提高长期可持续回报。”

事实上,眼前的低回报率一定会反过来阻碍ESG投资的长远发展。

首先,低回报率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热情,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投资方式而非ESG投资。这无疑阻碍了ESG投资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其次,低回报率可能会使得一些投资者对ESG标准产生怀疑,不利于ESG标准的推广和普及,从而阻碍ESG标准的统一进程。再次,低回报率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误读ESG投资的含义,视其为“负责任投资”的代名词,而不是真正的投资策略,导致ESG投资的目标和效果被误解和扭曲,进而阻碍ESG投资目的和意义的实现。

ESG理念本身来看,在过去几年中,欧美ESG投资概念被翻炒过热,导致相关投资过快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ESG的有效投资规模增长幅度超过54%,纳入ESG投资理念的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达35.9%。在不正常的“过热”之后,监管机构对于“漂绿”行为的针对性措施会使ESG投资短期大降温。数据显示,在进入2022年后,ESG相关的基金表现渐趋疲软,不免拉低了ESG的投资回报率。根据高盛披露的数据,截至630日,标准普尔500ESG领先指数回报为—21.2%,未能跑赢标准普尔500同期大盘。

ESG投资要求金融机构在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和标准各异的ESG评级的平衡中进行最优组合。究其本质,是企业盈利属性和社会责任的两难,核心是对于资源的争夺,包括资金、人才和效率。以E(环境)为例,ESG主题基金更多考虑的是环境因素对财务的影响,而非碳排放对于地球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让人混淆其盈利和公益的诉求。一般情况下,盈利属性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长期主义”加以解决,但在资本“寒冬”之下,ESG概念的内部不平衡问题会影响ESG投资的回报率。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红雨表示,ESG表现较好的公司并不必然在短期内有较好的二级市场表现,这与市场环境、周期、情绪具有更高的相关性。ESG倡导的是长期、可持续的投资理念,并不是短跑健将。

面对ESG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问题,需要包括评价机构、资管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共同努力去消解,加强ESG理念的宣介,畅通各市场主体间的沟通渠道,降低沟通成本,减轻投资者对ESG投资表现不佳所呈现出的焦虑。

ESG投资者认知不足

ESG投资是一个新兴投资领域,投资者对ESG投资的概念和方法并不了解,很难真正认清ESG投资的价值和优势,导致许多投资者犹豫不决,难以积极参与ESG投资。

宋红雨表示,国内ESG投资者对市场的短期波动存在明显的负反馈。他们对ESG理念的理解偏向于追求通过ESG实现短期超额收益。

造成这一尴尬情形的基础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中国缺乏ESG投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的ESG投资市场不够成熟,缺乏可靠的ESG数据和评估标准,至于投资者更是对ESG投资的认知程度和了解程度有限,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

二是传统投资文化及理念仍占据主流地位。很多投资者对传统投资文化及理念有较深的信任和偏好,更倾向于短期回报和投机行为,忽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因而对ESG投资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低。

三是ESG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ESG投资对从业人才的要求很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此类人才是我国人才储备的短板,而且培养难度较大、周期更长。

除上述的三项基础原因以外,还有一个现实情况,中国的ESG投资缺乏理想的投资标的,这让投资人没有足够的现实样本进行认知。

当下,一些符合ESG标准的中国企业可能还没有上市或者上市时间不够长,投资标的供给不足。另外,投资者更青睐于大型上市公司,从而不能关注到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投资标的,影响了投资热度。

而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相较于大型上市公司存在ESG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ESG信息通常更为不透明且难以获取,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地衡量和评估这些企业的ESG风险和机会。造成这类情况的现实原因是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规模小、名气低,面对市场投资者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两相合力,几乎形成了“马太效应”式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