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改革发展经验浅谈

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支柱。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在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研究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改革探索、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的四个时期,梳理了北京国企在改革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探索,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以期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改革发展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都处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发展历程复杂而又曲折,是一场伟大的变革。而北京的国企改革发展历程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典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整个过程可以概述为四个时期。

(一)改革探索时期(19781992年)

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要决定,全党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决定提出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目标,旨在赋予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同时仍受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1979年,正当农村的体制改革方兴未艾逐步推进的时候,北京国企开始改变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的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首钢率先实行承包制,并将“以税代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基本内容的改革方式推行至11家工业企业;国营农场试行了财务包干的办法;1984年,天桥百货成为全国最早的股份制国营商业企业。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国企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并将国企定义为是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在此基础上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和生产岗位责任制。199010月,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若干政策》,开始进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目的,以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八种经营形式的改革试点,即投入产出总承包;将国家给予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作为标杆展开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和管理经验;股份制改革试点;采取利税分流、税后还贷的政策进行改革试点;采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进行改革试点;完善“两保一挂”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选择一部分亏损企业实行减亏承包责任制等,简称“八条船”。北京国企先后分9批签订“上船”协议,并通过改革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北京国企改革发展主要是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展开的,这一思路极大调动了国企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积极性,赋予了企业新的活力。

(二)制度创新时期(1993200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并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国营企业改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由十四届三中全会传达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建立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能够在改革开放中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之后,对国企实行“抓大放小”政策以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国企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期。北京开始了以法人制度为主体、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产权制度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5年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着手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对国企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国有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资产联合,培育了一批大公司和大集团,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激活了国有小企业,使其能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形式,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这一时期的改革,使国有企业以普通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布局。

(三)体制创新时期(20032013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资人制度,并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国有资本的进退机制,实现国有经济的合理流动,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200310月,北京市国资委成立,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指导国企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北京国企加速布局结构调整,从“并、改、剥、破”瘦身健体,到“调、改、剥、退”聚焦主业,再到“调、改、合、创”做强做大,改革路径不断清晰、效果充分显现,劣势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加速疏解退出,优势资产高度集中,市管一级企业逐渐减少,产业规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四)深化改革时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步入“新常态”,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更加注重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其中包括了国企改革的目标和举措,涵盖了总体要求、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面。同时,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如《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方案》等,形成了l+N”制度体系,搭建起了北京国企改革的“四梁八柱”。北京国企紧密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党建要求入章程,建立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承担职责、负责运转、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国有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旅、首钢、首农食品集团等综合改革试点步伐加快。北京国企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功能作用日益增强,党建质量全面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发展,持续扩大规模效益、优化结构布局、增强竞争能力,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这些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北京国企改革的“京味儿”探索,积累了具有国有京企特色的改革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发展经验

(一)与国家和北京市发展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对接中央政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首都发展的要义,自觉服从服务首都改革发展大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有效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北京国企顺应国家深化改革要求,初步建立了1+N”改革制度体系。北京国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政策要求,与国家和北京市发展同频共振,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不仅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发挥引领作用,勇当北京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排头兵,而且在服务保障城市运行上发挥骨干作用,保障了中央重大任务和重大活动的顺利完成,如保障北京市食品、用水供应,参与电力、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了“北京服务”金字品牌。未来,北京国企应继续提高政治站位,高标准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征程中,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中奋力谱写北京国企生动篇章。

(二)以市场化为方向推进改革

北京国企改革是紧紧围绕市场化方向而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这调动了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国企的发展经历了逐渐去行政化并走向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历程,并先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例,它是由首农、京粮、二商三家市属国企联合重组而成。这三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郊农垦管理局、北京粮食局和北京二商局,这些企业都与政府相关。在1997年至1999年期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授权,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和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转变为国有独资公司。这一改制过程中,行政管理职能和区县企业被剥离,实施了政企分开和场乡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独立运作于市场、具备纯粹的企业性质。如今重组后的首农食品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资本化、市场化水平逐渐提升。接着以首钢为例,自1995年开始,首钢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要业务以外的单位拆分为子公司,并建立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首钢还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19999月,通过整合钢铁主要业务的优质资产,成立了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此外,首钢还积极推进劳动、分配、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北京国企从僵化封闭、条块分割的国营工厂,到机制灵活、实力强大的现代化公司,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加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北京国企应继续加快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产业优化调整,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国有资本向主业和优势产业集中,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和运营效率,不断提升战略性核心业务的管控能力;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突破点,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借助外部的资源、外部的力量,激活和撬动内部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探索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与党管干部有效衔接的选人用人机制,统筹运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探索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形成既灵活宽松、又严格奖惩的有效机制,促进企业效益效率和国有资本回报的不断提升。此外,适应组织演变的新趋势和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对标行业国际一流企业,推进组织形态变革,优化管理模式,打造形成适于赋权赋能、善于动态优化的组织模式,构建完善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体系结构完善、流程运转高效、权力配置合理、协同效应显著的适宜企业发展需要的集团管控模式。

(三)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创新

创新一直都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革新生产关系,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断地激发着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国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政企分开,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设立国资委行使股东权利,再到改革授权经营体制及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勾画出北京国企改革创新的轨迹。改革开放之初,首钢领风气之先,于1982年开国企承包制的先河,并形成了“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付”的特色模式,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承包制的标杆,创造了当时钢铁行业的奇迹。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电控研发的黑白电视发射机、彩色电视发射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进入新世纪以来,其以京东方、北方华创、燕东微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改革创新没有止境,北京国企应继续与时俱进、砥砺奋进,深化改革、持续创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总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晰产业定位,调整优化运营模式、产业布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优质资源和优良资产向符合北京功能定位的鼓励类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优秀管理团队集聚,加快推进劣势、低效、“僵尸”企业的退出,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也是其独特优势和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每个阶段的重要转型、深刻变革,都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密不可分。北京国企党组织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统筹推进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进程,始终保证企业在正确的改革方向上不断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国企特色党建创新之路。北京国企从改革开放初期“要治厂先治党”,到当前“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始终没有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国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结合。未来,北京国企必将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动党建与现代企业治理相融合,为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双桥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