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中国ESG的贡献者和引领者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于2017年创办,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政策研究,包括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国际人才。

在此我简单分享一些对ESG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思考。

高校和企业要强化ESG方面联合研究,这将有助于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ESG理论和实践体系。ESG理论提出之后,包括ESG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和ESG投资等关键要素,学术界和企业都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比如,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梳理了过去三年全球学术界对ESG的研究,发现有几个特点:

一是ESG研究人员当前是以欧美高校为主要贡献者。其中意大利研究者占10%,位列第一;另外欧美国家研究者大约占40%50%;中国研究者数量大约是7%,近两年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是目前主要是研究企业ESG表现到底能产生哪些多样化的影响(包括对股票收益率、融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带来什么影响),还有董事会结构对ESG能产生什么作用(例如,企业社会绩效、企业价值、信息披露)等问题。

三是区域指向非常明显,超过50%的研究是以欧美发达国家或大型经济体企业ESG报告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企业ESG案例研究相对比较少。

从中国企业来看,随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的编制和发布,从实际上推动了中国ESG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在ESG指标体系创立本土化和披露过程中计算路径等问题,在企业实践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创新性的理念。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中国ESG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基于前述新的起点,我建议,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合作;希望央企ESG联盟能做好学术界和企业界交流合作的桥梁,提炼中国企业的理论体系;推出一些优秀的案例,对内为决策者提供好的政策建议,对外讲好中国ESG故事,推动中国在全球ESG进程中赢得国际话语权,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国家提出的双碳战略,不仅推动了ESG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企业践行ESG,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系统性的响应等良性互动。尽管当地ESG要素体系主要还是围绕气候风险和碳排放等领域的研究,但伴随着ESG的深化和双碳工作的持续推动,双碳其他核心要素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强制性的披露指标,比如,人们特别关注的碳中和技术要素。

要实现全球碳中和,技术要素的突破是非常关键的。近期,国际能源署有关报告提出,全球到2050年要实现碳中和或近零排放的技术路径,有超过50%的技术还是处在前期示范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在成本、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很好的机遇。对于央企而言,可以提前布局,加大对碳中和、气候友好型相关技术的投资和投入,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发展,还可以挖掘绿色低碳技术、投资潜力和市场应用,还能够占据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帮助企业平衡ESG投入和业务回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打造绿色低碳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