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国企ESG实践: 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发展

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 “主力军” 作用,同时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上主动作为,彰显国企风采。

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发挥国有企业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瞄准“卡脖子”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科学性、系统性培养创新人才,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攻克“卡脖子”技术。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深刻认知“卡脖子”困境,对软件、材料、设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

以风华高科为例,该公司多年潜心研究,最终攻克了“低温铜端电极浆料的开发及产业化”技术,成功推出了高端陶瓷电容用端电极铜浆,化解铜浆材料进口依赖、技术封锁的风险,破解“卡脖子”难题。

再以山河智能为例,该公司采取先导式创新的全过程产品研发模式,不断推出隧道凿岩机器人、复合材料飞机、地下工程“超级装备”等带有世界首创和国内首台(套)产品标签的创新产品,突出数字化转型,着力攻关智能生产技术,推动制造业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科研队伍建设。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健全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激励体系,发挥人才队伍对科技创新的基石作用。

以中金岭南为例,该公司修订了《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成一支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

再以佛塑科技为例,该公司着重做好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管理,筛选和吸收内外部技术人才、技术专家进行定向培养,科研人员已涵盖高分子材料、化工、材料检测、机械、电气自动化等领域。

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广东省国资委部署,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定点消费帮扶、贫困人才培养等基础性乡村振兴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各公司主业优势,带动区域供电、供水、交通、餐饮、医疗等行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高度重视乡村民生福祉,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公共设施提档升级。

以广东鸿图为例,该公司连续13年坚持每年捐赠100万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积极为扶贫地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捐资出力。

再以广百股份为例,该公司积极主动到帮扶地开展实地调研,投入帮扶资金用于贵州省毕节市龙塘村、沙坝村的民生用水项目建设,以及元庄村和元地村实施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和道路维修项目,以实际行动落实助农惠农的乡村振兴战略。

帮扶措施优化。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通过东西部对口扶贫、定向消费帮扶、投资特色产业等方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当地居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粤桂股份为例,该公司主动对接云浮市云安区的供销社、农产品消费扶贫公司,向扶贫地区购买米、花生油、面条等消费扶贫产品3,740余份,总金额达111.8万元。

再以广州酒家为例,该公司发挥“餐饮+食品”主业优势,积极前往广东湛江、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区,携手当地餐饮企业推出“广州酒家五谷放心蛋”“波密天麻宴”等特色产业帮扶品牌,累计销售帮扶产品超500万元。

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

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坚持履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深入挖掘乡村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以华发股份为例,该公司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华发基金会向遵义慈善总会划拨10万元资金,着力提升对口帮扶地区遵义市道真县三江镇云峰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智力扶贫、人才振兴预期成效。

再以苏交科为例,该公司创立清远助学基金,资助连云港、甘肃等地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同时助推东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助学奖学金,帮助各地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本文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第二章·大湾区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实践进展,标题及文字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