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ESG行动报告》发布
9月25日,“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发布《“一带一路”ESG行动报告》。这是“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继《年度ESG行动报告》《科技创新ESG行动报告》《粤港澳大湾区ESG行动报告》《金融业ESG行动报告》之后推出的又一个主题报告。
《“一带一路”ESG行动报告》主要由“中国ESG上市公司‘一带一路’行动案例”和“‘一带一路’ESG行动主要发现”构成,总结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践行ESG理念,展现中国企业加强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亮点实践。该报告表明,中国企业踊跃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持续提高境外项目投资建设与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在促进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改善多方面发力,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该报告还围绕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ESG工作水平提出四方面展望:一是持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二是要完善ESG治理顶层设计,夯实企业治理根基。三是全面深化产业、技术合作,加快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四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纵深推进多元文化共融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汪洋;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彭华岗发表致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作主题发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栗宝卿;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国家电网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于雷;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重阳;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杨雪松;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洪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原副省长凌文;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国务院国资委机关退休干部局原局长、中央企业ESG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范建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亚太区总代表刘萌;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创始院长钟宏武出席活动。
在活动致辞和主题发言中,相关嘉宾发表了对“一带一路”ESG建设的意见:
汪洋表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各方持续努力深入合作下,经过10年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国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建设领域与空间。中央企业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深入开展ESG实践。在环境方面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属地绿色开发和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运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在社会方面秉持共同义利观,落实属地化用工与运营,调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在治理方面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与风险识别机制,持续提升治理水平,积极践行ESG,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塑造良好形象。
彭华岗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10年间,我国企业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总结推广“一带一路”中国企业ESG优秀实践十分必要。关于“一带一路”ESG建设,彭华岗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发挥榜样力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技术进步、深化产业合作、贡献公益慈善,对所在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通过完善环境管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推动了绿色发展。二是发挥榜样力量,以科学良好的治理引领“一带一路”ESG优秀实践。中国企业坚守合规底线,切实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要通过构建更全面、合规、平等的管理框架,探索建立健全ESG治理体系,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三是发挥榜样力量,持续深化产业、技术合作,加快推进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活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广阔市场和项目建设中,共商共建共享了大批务实合作项目。中国企业要推进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数字、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合作,带动共建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推动共建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以数字化赋能“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马永生说,10年来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务院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重点围绕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民生福祉、文化融合等方面开展责任治理和ESG实践。一是深化能源合作。中国石化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务实合作,目前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执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1个、石油工程项目合同超过314个、炼化工程项目超过111个。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中国石化积极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共建“一带一路”全过程。三是增进民生福祉。中国石化始终把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理念,最大限度提供就业和合作机会,坚持合法纳税、严格保障员工权益,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帮助当地架桥修路、筑渠引水、建设社区,服务驻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四是促进文化融合。中国石化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充分尊重共建国的习俗,注重保护社区文化传统和遗产,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戴和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ESG也已成为“一带一路”共同繁荣的助推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央企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共赢、共享。二是坚持以技术为引领,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坚持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广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利用自身掌握的一系列节能增效前沿技术,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和碳封存技术,为沿线国家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企业提供一揽子碳综合的解决方案。三是坚持属地化发展,增进当地人民的福祉。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公司规范治理,高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国际规则以及所在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所在国家和政府、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认同,大力实施项目属地化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税收增长、就业扩大、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周育先指出,当前ESG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共识,推动ESG理念在我国快速落地,建材行业肩负着重要职责。中国建材集团积极践行ESG理念,在全球27个国家投资了45个固定资产与股权收购项目,高质量建设了近500个水泥和玻璃工程项目,参与和主持修订了58项国际标准,有力助推了“一带一路”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周育先谈了三点实践体会: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环境共生和谐。中国建材坚持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理念,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换,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体系,聚焦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全流程管碳。二是当好世界公民,与社会共赴美好。中国建材秉持为当地经济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合作共赢三原则,积极构建与环境、社会和行业上下游良性发展的生态圈。三是加强顶层设计,行稳致远。中国建材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公司治理,坚持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相统一,坚持科技创新,强化数字赋能,严格风险管控,规范信息披露。
于勇在视频讲话中表示,随着ESG理念成为全球的共识,“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在ESG方面的要求和行动也日益明确,在河钢塞尔维亚公司运营治理过程当中,秉承了“三个本地化”的原则,即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为当地增加就业、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利益本地化方面,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收益主要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促进员工的共同发展。河钢集团先后派出200多人的技术团队,输入专利技术20多项,嫁接国际化营销平台资源,用半年时间扭转了企业经营的亏损局面。在用人本地化上,河钢塞尔维亚公司中方管理团队常年保持9个人左右,其余5000多人全部留用原钢厂的职工,还间接为供货商提供了16000多个岗位,为增加当地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本地化上,河钢集团秉承互惠互利、共创共享的理念,完全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文化习俗实施管理和经营,与当地员工和社会真正融为一体,当地员工和家属超过2万多人,相当于这座城市1/5的人口。
发布活动还围绕“共建‘一带一路’ 共促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与分享。权威专家以及多家企业代表作为论坛嘉宾参与了主题讨论。
“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活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机构共同组织,旨在通过构建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ESG评价体系,对中国企业进行ESG综合评价,陆续发布不同维度的主题报告,总结宣传ESG卓越实践,并拟于年底举行“中国ESG榜样”年度盛典,以贯穿全年的矩阵形式,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中国企业提升ESG建设水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