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六方面重点内容

10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资委首次公开发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行动纲领,本轮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行动指南也正式亮相。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举措,需要把握好以下六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是把握改革的重点任务与使命担当

更加注重突出做强做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鲜明导向就是要突出做强做专,绝不盲目求大。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落实“国之所需”“强化核心功能使命担当”。国有企业就是要急国之所急、应国之所需,尽己所能、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既要增强核心功能,又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更好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把握“增强核心功能”                       改革举措的主责主业、使命责任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握“增强核心功能”改革举措,重点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担当作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如下重要的作用。

1. 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这些企业能够保证国家的基本运作和安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2.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保障国家经济平稳增长。国有企业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国有企业加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3. 经营自然垄断属性业务,保障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着自然垄断的行业,例如电力、水务等,这有助于确保这些基础服务的稳定供应。

4. 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投入,为公众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服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5. 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国有企业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

6. 集中攻克关键性的核心技术领域。国有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拥有重要优势,能够集中资源攻克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

7.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有助于引领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有企业必须立足国家赋予的主责主业、使命责任,主动认领任务,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国有企业打造原创策源地,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加强企业产学研强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布局前瞻性战略产业,担当国有龙头企业产业链链长,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强化国企对重点领域保障支撑作用,强化能源、国防、粮食等多元化供应策略,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完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把握“增强核心竞争力”                    改革举措的长效化、制度化

把握“增强核心竞争力”层面的改革,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完善,并推动相关制度长效化、制度化。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一是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二是推动市场化运营机制。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结合近期《公司法》第六版的修订,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党委前置不是党委前定,需要进一步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在董事会建设层面,配齐建强董事会,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

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四是把握结合企业实际                    推动分层分类改革

不同类别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功能作用的发挥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改革方案,分层分类推动改革方案落地实施。

分层改革。企业要注重集团公司和子企业不同层面的改革,国有企业推动分层改革需要从集团和子公司两个层面出发,通过改革公司治理、优化授权经营、创新管控模式等手段,实现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集团层面更多关注的是战略、资源配置、整体政策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而子公司层面更偏重于市场、产品、经营管理和具体的业务绩效。这两个层面的改革目标需要相互配合,以实现整个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分类改革。在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上下功夫。不同类别国有企业的功能和目标不同。对完全商业化、市场化或纯粹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企业以财务回报为主要目标,企业市场化经营,追求利润;对于垄断性、承担特定任务或公共服务责任的国有企业,以社会、产业或文化目标为主,追求社会利益;对于有战略意义的商业化企业或兼有商业化和特定目标的国有企业,兼顾商业目标和特定社会目标,并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对不同类别国有企业的管控方式不同,对垄断或特定任务企业,倾向于运营管理,具体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对于商业化或市场化企业,倾向于赋予企业较强的自主经营权,企业按市场化进行运作。

五是把握结合地区实际                     鼓励精准化、差异化改革

不同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举措需要区分,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政策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市场机制更为成熟,产业主要以金融、贸易、高科技和制造业为主,在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链循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更加注重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打造新兴战略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介于东、西部之间,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西部地区经济起步较晚,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市场环境和法律体系亦需进一步完善。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源型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

六是把握具体举措                           实现改革可操作、可落地

发挥“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区域性综改试验”等引领示范作用。在合规尽责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

深入思考深化提升方案在本地区、本企业如何落实,并细化具体举措、分解改革任务,做到可操作、可落地。

(文章来源:国企混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