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遥:对国资央企助力地方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

如何发挥国资央企带头作用,助力地方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央地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会发表全球风险报告。其中,环境风险每年都是排名前三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失败,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土壤、大气、水、固废污染及资源低效利用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总书记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公开承诺,中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个目标也是在巴黎协定国际公约之下,我国向联合国递交的自主贡献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全面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发挥了引导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经济转型的作用。其中,国资央企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和力量,在推动全国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中央企业的产业结构整体来说是偏重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国资央企紧紧扣住转型的关键发力,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2022年,央企累计钢铁过剩产能1644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9亿吨,煤电、建材、化工、水泥等行业都在全力推动绿色转型。不仅如此,近5年来,央企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数字化转型和5G应用扬帆行动深入推进,可以看出,国资央企在率先行动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端、低碳转变,向绿色和高质量迈进方面提供了支撑。

但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地方产业结构偏重,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缺少系统的绿色发展战略,能耗双控和碳双控的目标制约了短期地方重大项目投资,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等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就国资央企如何支持地方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国资央企应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激活全产业链上下游绿色低碳转型,赋能地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央企国企在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能源生产和能耗重点单位,直接关系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能否实现。作为落实“双碳”工作的重要主体,国资央企应该结合地方绿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能级,充分利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央企对地方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携手上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在强化央企头部企业辐射带动的基础上,帮助地方加强产业链建设。同时,央地还应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合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并且将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促进区域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携手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第二,要将对环境社会治理的理解自上而下贯穿国资央企整体治理体系,深化地方市场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实践。ESG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国资委今年推出了关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到了各地国资委。同时,国际可持续准则委员会也提出了一些相应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ESG专项报告未来会是企业的国际通行证,将成为财务报表之外最重要的非财务报告,要高度重视。我们发现,现阶段,践行ESG理念基本停留在央企总部层面,由于央企下属公司分布广、数量多,地方层面的ESG治理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需要继续加强央企各地方分公司、子公司在ESG管理能力上的提升。

第三,要强化国资央企主体产技融合,推动地方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技术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因素,技术创新需要资金支持,一定要发挥国资央企在突破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进一步优化国资央企与地方的合作方式。央地合作不是简单的1+1模式,而是通过整合重组深化项目资本融合、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布局协同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并且要利用资本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助力央地合作,盘活地方绿色资产,推动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国资央企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资央企的中间作用。希望未来国资央企可以继续发挥顶梁柱的作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