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经验研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轨迹经历了重视、畸形发展、受冲击和恢复建设并日益重视、全面大发展的过程。其间的经验教训甚至失误,值得研究和总结,把思政课建设好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红色江山的稳固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毫无疑问地需要研究和总结。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轨迹

1949-1966:重视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当时叫“马列课”)。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1949年,高校开设“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三门课;1951年把“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1957年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61年开设必修课“形势和任务”;1964年,加入反对修正主义、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之后就进入十年的畸形发展。

1976-2012:受冲击和恢复建设阶段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教育部要求在理、工、农、医学类学生中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文科学生中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1984年增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和“思想品德课”,从此有了“两课”之说。

1985年,根据中央通知精神,(时称)国家教委形成了“8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思想品德课开设“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这一方案影响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长达十余年。

85方案”之后又有“98方案”和“05方案”。

2012至今:日益重视、全面大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要求全国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各高校按照本科高校生均不低于40元、专科高校生均不低于30元的标准用于思政课建设,主要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学习、参观考察等;要求高校主要领导必须上思政课;要求高校定期举行思政工作会议,解决思政课建设中的问题;要求地方上的主要领导走进校园、走近大学生,给大学生讲人生讲理想等。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政课建设,很多人惊呼:思政课的春天来了。

高校思政课建设须确立两大原则

首先,党和政府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把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原则。

如果“又红又专”不是第一原则,其他的原则就可以凌驾于“又红又专”之上,那么,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基本的教育就不会得到重视,这就非常危险了。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红心”只有专才,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拉拢的。从近几年的香港占中、污损国徽、大学生被美色拉下水等事件来看,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会极尽所能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千方百计挖社会主义墙脚,把社会主义内部的人拉拢腐蚀掉,成为资产阶级的可用工具。

从新中国70年的历史来看,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百年斗争的历史来看,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必须把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原则,否则,我们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和损失。

其次,必须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在高校的所有课程中,什么课程最重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从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角度看,思政课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所以专业课最重要,很少有人重视思政课,大学生则把思政课叫做“水课”。这样的认识带来的严重恶果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轻易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所俘虏,投向资本主义的怀抱,及时行乐,享受着金钱、美色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幸福”,而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抛到脑后,宁要个人的短暂“幸福”而不要国家、民族的长远幸福。

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专业课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训练各种专业本领和才能的课程,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生、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塑造灵魂的核心教育课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思政课的作用叫做塑造人的灵魂、武装思想的核心课程,是为造出合格大脑而服务的课程。而专业课程是为了造出强健的四肢、灵巧的双手、发达的身体而服务的课程。思政课与专业课一起,共同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出既有一颗共产主义的红心,又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各种才能的栋梁之才。

二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从教育部把“98方案”变为“05方案”的实际可以看出,思政课的课时数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太少了,就起不到思政课应有的作用。思政课的课时数多了,不仅挤占专业课的课时,专业课老师不满,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反感。

我们认为,思政课的课时数以全覆盖、有效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作为衡量标准,达不到这个“度”就起不到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超过这个“度”就造成资源浪费,导致一部分人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三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还是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理论教学课时远远多于实践教学课时,也就是说一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为将来的实践服务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辩证法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必须深入实践才能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走向其反面。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样是相辅相成的。

四是处理好知识与方法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学习其知识和掌握其方法属于两个界面的问题。原理(即知识)是一系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环境下得出的结论,比较容易掌握;而马克思主义方法则需要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在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并且在实践中训练、体会才能掌握,这是更高的一个层次;了解原理是基础,掌握方法是更高要求。先掌握马克思主义知识,后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比较容易成功。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更为可靠,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掌握原理和掌握方法相比,毫无疑问,掌握方法的意义更大。

五是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一,要研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吃透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和领会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各种文件精神的实质,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准备好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多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学习党的领导人讲话,多进行集体备课,与同事进行研讨,认清问题,明辨是非,把握大方向,教育好学生。

 第二,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教学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与大学生的良好互动。既然思政课教学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思政课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大学生,多与大学生交朋友,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体会和理解大学生的心声,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才能让思政课教学有的放矢,才能让思政课火起来、活起来、飞起来。

本文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经验研究”(课题号:GZY2019SZ01-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