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根能否 为中国铁建打开新局面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建)有了新动作。
2023年12月29日,戴和根接任汪建平,担任中国铁建董事长。
今年58岁的戴和根,履新前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化学)董事长。在戴和根任职的7年时间里,中国化学年收入由2017年的58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577亿元,净利润由15.5亿元增加到54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比中国化学,中国铁建的发展势头比较平稳。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铁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新签合同总额同比下降3.12%。
戴和根的上任,能否为中国铁建打开一个新局面?
铁道老兵
1987年,戴和根从成都铁路工程学院毕业。当时,成都铁路工程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铁路施工类中专院校。
毕业之后,戴和根被分配到中铁四局担任技术员,后历任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29岁就担任中铁四局七分公司处长。2000年10月,34岁的戴和根升任中铁四局七公司总经理。4年后,戴和根成为中铁四局的掌舵者。
2007年9月,戴和根担任中国中铁副总裁,中国中铁是中铁总公司经营业务的运营主体。
2014年2月,戴和根担任中国中铁党委书记、总裁。此时,戴和根48岁。
这是一段顺风顺水的职业成长之路。
之后,戴和根的职业生涯进入调整期。
戴和根在中国中铁总裁的位置上,只干了15个月。2015年7月,他被调任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国铁物)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铁物有中国铁路“总后勤部”之称,是铁路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商。2015年,中国中铁实现营业收入6241亿元,而中国铁物营业收入大约678亿元,后者仅为前者的九分之一。
此时的中国铁物,因受钢贸行业违约风险等外因以及各种内因影响,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21.82%,深陷债务危机泥潭。
2016年4月,中国铁物被中国诚通进行“托管”式整合。之后,中国铁物领导班子改组,由诚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正武兼任中国铁物总经理、党委书记。
2016年4月,戴和根辗转新兴际华集团。一年之后,上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一把手。
再造两个中国化学
中国化学当时是个烫手的山芋。
由于中国化学在南充投资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未投产即面临亏损,大量占用现金流进而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2017年,中国化学接近半数的企业产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超过了营业收入,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在此之前,中国化学已有1700余人离职,还有不少员工也准备离职。
2017年8月8日,中国化学召开干部大会,戴和根在会上提出:“想走的人能否等一等,给我半年时间,看中国化学的问题究竟能否解决?”
戴和根认为中国化学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国家限制煤化工产业发展,而是企业本身,要走出困境,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
首先,“走出去”,到先进企业对标学习。戴和根带队走进中国交建学习;总经理带队去中铁四局交流;纪委书记带队去台塑集团考察。短期内,中国化学到同类型、同行业领先企业对标学习90余次。
其次,“请进来”,邀请了多名外部行业专家、院士、企业家建言献策。
再次,“关上门”,发动员工大讨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下半年,中国化学累计召开动员会、座谈会980次;共收到意见建议7887条,征文207篇,汇总形成了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市场开发等8个方面178条建议。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关上门”,戴和根和团队发现:中国化学的问题是发展战略不清、总部管控不强、体制机制不活。
针对存在的问题,戴和根带领班子通过修正完善战略规划来拓展主业,通过推行管理精细化来提升集团管理效率,通过推行机制改革来激发企业活力等举措大力实施改革。
“人家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戴和根认为,建筑工程企业,无论中外,都要走相关多元化之路,在化工市场严重过剩、主业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要保生存促发展,要消化潜亏、做实资产就必然要走相关多元化之路,但化工建设的主业不能丢。
奋起直追,疗效显著。
从2017年到2023年,在戴和根任职期间,中国化学营收增长900多亿元。由2017年的58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577亿元,增长近千亿;净利润由15.5亿元增加到54亿元,增幅达247.78%。
5年时间,戴和根再造了两个中国化学。
中国铁建的牌面
从中国化学到中国铁建,戴和根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牌面?
从“8+N”产业板块来看,中国铁建仅有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新兴产业等板块的新签合同额增长,分别增长13.11%、10.12%、109.94%。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度收缩,快速增长的建筑企业凤毛麟角。
2024年,中国铁建新年献词的标题是:“赓续血脉 开创未来”。在行业周期性调整时期,戴和根如何开创未来?这是一大悬念。
2023年,中国铁建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中铁十二局、中铁十一局、中铁二十五局、中铁二十局等分公司,均进行了人事调整。比如“80后”吴燕升成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铁建把很多资源,砸向了年轻人。
年签约额2万亿元的中国铁建,在科技创新上,实力非常强。比如,旗下的铁建重工,攻克了全球最顶尖的盾构机制造技术,把同样水平的盾构机单价从7亿元压到了3000万元,远超欧美重型机械企业,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
虽然面临巨大压力,但向好因素也不少。
未来,戴和根能否为中国铁建打开一个新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