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汽车央企为何共同“爱上”华为

在智能电动浪潮下,中国汽车产业秩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随着“无智能不科技”成为各大车企较量的重点,智能汽车的高速发展对产品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与TMT企业强强联手,共同探索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在这股浪潮下,三大汽车央企(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优秀的盟友,它就是——华为。

此举意味着什么?

三大汽车央企齐转型

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作为国内汽车产业的三大央企,正面临着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巨大挑战。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50万辆,市场渗透率高达31.6%,同比大幅增长。然而,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2023年一汽、东风和长安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约10%16.7%18.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市占率方面,这三家企业的数据同样不容乐观。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4.04万辆、52.37万辆和48.09万辆。照此计算,其市占率分别为2.5%5.5%5.1%。而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已超过300万辆,市占率超过31%;特斯拉2023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则超过180万辆,市占率超过18.9%。对比来看,差距明显。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传统燃油车市场受到严重挤压。2023年,东风集团营收993.15亿元,同比增长7.2%,但利润由正转负,股东应占亏损39.96亿元,这是自2005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合资非豪华品牌车市场空间被大幅挤压,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利润大幅下降;二是新能源业务还处于战略投入期,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投入加大。

长安汽车2023年虽然销量创6年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512.98亿元,同比增长24.78%,但投入最多的两个新能源品牌深蓝与阿维塔分别亏损为30.0亿元和36.9亿元,并面临合资车公司产销长期低迷、现金流较为紧张的问题。

中国一汽则需应对自主板块如一汽奔腾增长放缓的压力。

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传统汽车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些新势力企业在产品创新、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然而,一汽、东风和长安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层面的研发与之相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

拥有互联网背景的造车新势力格外看重智能化发展,早在2020年小鹏P7的发布会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就明确表示:“小鹏的标签是智能,智能是小鹏的最核心优势。”相较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在智能驾驶领域拥有更多的数据积累,这些数据对于优化自动驾驶算法、提升系统性能至关重要。它们能够通过大规模的路测和用户反馈,不断收集并利用这些数据,同时不少造车新势力还拥有还有非常强大的用户体验设计能力,这着实也给传统车企上了一课。

随着特斯拉率先落地“硬件为流量入口、软件为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造车新势力发现新能源叠加智能化是实现品牌向上突破的最佳机遇。大力发展智能化并更好地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进行融合,实现跨系统的协同工作也成了造车新势力的起跳点,“辅助驾驶、智能驾驶选配包”等卖车之外的软件服务甚至已经成为新利润增长点。

面对强劲的对手和残酷的竞争,三大汽车央企在变革中寻找出路,相继“出牌”电动化和智能化,并同时将合作伙伴绑定为华为,希望借势补齐自身短板。

华为成为最强外援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模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零部件供应商,即华为向主机厂提供各类零部件产品,比如华为电机、热管理系统、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这种模式的合作车企最多,但华为仅作为Tier1与主机厂合作。

第二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下称HI模式),即华为提供智能化技术,车企负责整车设计和制造,华为与车企合作的新车型仍然采用车企品牌,但“HI”标识也会出现在车身上,代表了该车型采用了华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且不使用华为渠道销售。在此模式下合作过的品牌分别是长安阿维塔和北汽极狐、广汽埃安,目前仅剩长安阿维塔。

第三种是智选车模式,此模式是华为与车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华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负责车型营销和终端销售。华为智选模式下的代表合作车企是赛力斯,诞生了品牌AITO问界,除此之外还有奇瑞、北汽和江淮。

37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回答记者提问表示,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下称“华为车BU”)事宜,尽管具体细则和结果目前尚未公布,但按照上述说法,这也意味着三大汽车央企或将在华为车BU中“会师”。

实际上,东风汽车集团近期与华为展开了紧密的合作态势。集团旗下两大品牌——岚图汽车与猛士科技,分别在今年1月和2月官宣与华为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成为华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由于岚图汽车与猛士科技此前并未公布具体合作方式,业内普遍猜测,华为与两个品牌合作形式或选择HI模式。针对此猜测,尤峥明确回应,东风汽车不会放弃品牌走智选车路线,与华为车BU是技术合作,但并非传统意义的“HI模式”,今年年底和明年将会推出多款合作车型。

而中国一汽一直都是华为车BU的“潜在合作伙伴”。

早在去年华为与奇瑞合作推出首款智选车智界S7时,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就曾公开表示,希望与更有实力的如一汽等车厂共建,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中国一汽与华为早有合作。公开资料显示,20231024日,一汽解放与华为在华为深圳坂田基地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涉及AI、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等领域。

2023年底,一汽解放与华为在长春举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是一汽解放与华为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探索。今年年初,一汽解放在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与华为合作的自动驾驶产品将应用于L4低速场景,目前产品开发正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预计该产品将于2025年年底量产。

长安汽车更是于202311月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一家新成立公司中,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这一新的合资公司即为引望公司。资料显示,今年116日,华为已完成引望公司的注册,注册资本为10亿元,业务范围涵盖了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多个领域。

近期,长安方面已宣布完成尽职调查。对于投资何时能够最终落地,这家公司给出的时间节点是今年831日前。按照长安汽车方面计划,在新公司中,长安汽车股权比例不超过40%。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对外表示将持续加强与华为的合作。

通过与华为的合作,三大汽车央企正在积极推动自身转型。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合资公司将推动长安汽车智能化的全面发展;东风岚图、猛士与华为的合作,将加速东风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一汽解放与华为的合作,将基于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构建解放智慧大脑,建立商用车行业大模型,创新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为什么是华为

三大汽车央企选择与华为合作,是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在5GAI、自动驾驶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为汽车智能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构建了完善的生态系统,与多家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车企快速接入华为的技术和平台资源,还能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长安阿维塔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从技术研发方面来看,通过与华为合作,一汽、东风和长安可以充分利用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技术资源,加大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双方可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工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产品迭代升级的速度至关重要。一汽、东风和长安可以通过与华为合作,加速产品迭代升级的步伐,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产品规划和技术路线图,确保产品在技术性能、用户体验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合作企业还可以借助华为的市场洞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为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品牌影响力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华为的品牌影响力一直有目共睹,与其合作的车企都有着显著的市场关注度和品牌势能。通过与华为合作,一汽、东风和长安可以优化自身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合作企业还可以借助华为的线上线下营销资源和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更大范围来看,合作企业甚至可以借助华为的全球研发网络和市场资源,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优化供应链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供应链整合与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一汽、东风和长安可以通过与华为合作,加强供应链整合与管理工作。双方可以共同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借助华为的供应链资源和采购渠道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三大汽车央企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是对传统汽车产业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一次有力回应。

关于华为是否造车的话题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华为始终对亲自下场造车保持冷静态度,但其在汽车业务领域的布局却逐渐深入,甚至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不少新思路与新机遇。

以上述华为与长安携手新成立的公司来看,后面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其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这也为国企通过混改开拓新兴产业提供了范本。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律师直言:“此合作模式可跨行业复制,尤适战略性新兴产业。民企主导的新兴产业成熟时,宜引入国资央企,将企业打造为股权多元化的行业共享技术平台。对民企而言,此举助其破资金、空间难题,拓发展良机;对国有企业而言,是以资本换时间、换技术、换产业,抢抓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机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