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这一重要指示,对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说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个坎。那么,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则是越过这个坎的坚实基础和根本措施。如果这个基础不牢靠不坚实,越过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坎的过程将会漫长而艰难,代价高昂而沉重。因此,只有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才能实现目的,达到要求。

一、时代发展迫切需要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当历史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排在了世界的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处在国际较后位置。总体来看,我国资源消耗水平仍较高,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始终面临严峻挑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从根本上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能,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国际态势看,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态势中,各种力量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博弈深刻而复杂,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且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要立足主动、正确应对,就必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新的认识去分析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从而用新的战略和新的方式去进行新的斗争,开创新的事业。从国内来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长期形成和积累的问题叠加显现,有些基本性矛盾的根本解决已不能再继续拖延。而大部分问题的久拖不决就是由于原有的认识和方法无能为力。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些不能再拖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全新的理论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用全新的方法拿出破解难题的根本之道。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战略和部署,既要求客观和全面,又要求精准和高效。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战略被动。微有瑕疵,皆会成劳而无功。要避免片面和低效,唯有提高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而路只有一条,即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另外,还要特别看到,在人类近三百多年来的近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日趋深刻和复杂,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和深入,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一些对人和人类社会有害的物质和过程会突然近距离地与人类遭遇。这种遭遇可能会对人和人类社会生活造成重大破坏和灾难。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提高认识水平,掌握更加科学高效的系统方法,在风险预警、灾难应对、社会动员、资源组织、防控管理、决策时效等方面都要打破常规,快速施策,才能防止和避免系统失误。这些都需要全新的创新理论武装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支撑。

二、当代中国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党的创新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经过分析整个人类创新发展的历史实践,并在广泛研究人类创新创造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和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并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关于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它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依靠什么创新以及怎样推动创新的根本问题,表现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人类世界发展规律和改造客观世界方法论上的最新认识,为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与方法支撑。

第一,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揭示了事物的基本属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揭示了事物基本属性的矛盾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阐明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以此为基点,概括了创新的本质,提出了创新的科学概念:即创新是人们运用科技和管理的基本手段促进事物沿着功能无限大而物理性和有害性无限小方向持续运动的活动和行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创新的基本问题,为人们的创新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和评判标准。以基本概念为起点,党的创新理论还分析了创新的基本形式:即改良式创新(量变式)和突破式创新(质变式);创新的基本阶段:即创意阶段(实现功能的路径)和工程阶段(完成路径的手段);创新思维模式:功能——需求分析(功能抽象化分析)、功能——原理分析(原理最优化分析)、系统——资源分析(资源最廉化分析)、系统——结构分析(结构最佳化分析)。创新基本路径:矛盾化、理想化、协调化、动态化、分合化、曲线化、微型化、自动化。

第二、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质量观分析概括了事物的普遍属性,从创新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理论上的基本属性优化必然表现为实践操作上的普遍属性的正向调整。而事物任一或若干普遍属性的调整都会打破事物原有普遍属性之间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问题发生。在揭示了这一问题发生原理的基础上,党的创新理论创建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方法,即整体一一属性矛盾分析法,结构一一功能矛盾分析法,系统一一环境矛盾分析法。第一种方法寻找出来的问题原因是事物的属性高低不平,第二种方法寻找出来的问题原因是事物的功能大小不等,第三种方法寻找出来的问题原因是系统环境关系失衡。运用这三种分析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试错法状态下寻找问题原因时那种无限试错、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不确定极高的情况,极大地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资源利用效能。

第三、在确定了问题的原因后,就要研究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传统的创新模式完全不同,党的创新理论从改造世界的总方法出发,否定了从对象问题到具体方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对象问题一一原因分析——原理方法(原理解)一一工程方法(具体方法)的全新创新方法研制和选择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建立得益于党的创新理论关于创新方法库的探索和建立。党的创新理论关于创新方法库有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自身求变,邻里求借,环境求用,行外求例。(二)、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立(強化)联系,切断(削弱)联系,调整(改革)联系。(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分解法,结构法,环境法,状态法。以上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创新理论,告诉了我们客观世界中任一人工事物的内在矛盾、发展趋势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告诉了我们事物在创新进步中发生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原因,以及分析和寻找具体原因的方式方法,还告诉了我们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的根本方向、途径和基本方法。认识和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就能科学制定任一事物对象的创新目标和基本路径,就能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寻找创新中出现的任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能精准高效地制定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创新的效能,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    要做好四项基本工作

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是一项规模浩大、涉及面广和工作繁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识论规律,首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推广工作。这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前提条件。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依靠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方法武装,这个武装的过程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推广过程。只有通过系统全面长期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推广工作,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变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创新推动创新的思想理论武器,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要深刻认识理论宣传和推广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理论宣传和学习掌握全新的党的创新理论,树立新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会像一台电脑换装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就能升级换代那么简单,而是要系统学习、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因此要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做长期性工作安排。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和政府广电媒体管理部门要统一组织和动员一切宣传媒体资源采用所有宣传形式和宣传平台,全方位、立体化、灌输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要做到在所有地方、在所有时间都能听到、看到党的创新理论,要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事事讲,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干部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创新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氛围。

第二、要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用大学习促进我们事业的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通过创新教育培训促进全党创新能力的大提高是促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举措。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但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是具体而行为化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能力。而创新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能力,既不会先天就有和与生俱来,也不会自动形成和积累而成,而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和专门培训。创新培训必须是全员培训,要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将人员分为若干类,并确定培训内容,行政机关经济、科技、发改、工信等部门管理干部主要围绕提高创新科学认识水平和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能力等目标进行培训,核心内容是党的创新理论和区域(行业)创新体系设计和建设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社会微观主体(工商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高级管理干部(董事长、总经理、各总师等)主要围绕提高创新科学认识水平和增強社会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培育能力为目标进行培训,核心内容是党的创新理论和微观系统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微观主体中的业务管理人员和科技干部是具体对象(产品、技术、工艺等)创新的操作者和实践者,他们分别运用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来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因此,对他们的创新培训是全部创新培训的核心。对他们的创新培训主要是围绕提高他们对创新的科学认识水平和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核心内容是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创新培训必须是制度化培训,在明确了各类人员创新培训的内容后,要确定创新培训的时间和检查制度,在管理人员不低于120学课,科技人员不低于240学时的学习时间要求后,要建立学习检查督导制度,保证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另外,学习要有考核,考核成绩要作为科技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考核成绩也将作为承担创新职责的资质和条件。

第三、要开展社会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工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是为了把学习到的精神力量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而要应用和实践,就要有实践的人力、物质资源、工具和平台以及实践规则即体制机制。社会微观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指以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所形成的创新平台机构和机构运行规则。它是创新的物质载体和机制保障。微观主体指全社会所有独立运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组织机构和运行系统,特别是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的培育要在全社会全覆盖式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武装和制度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基础上,制度化实施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工程。工程的重点是建设和培育适应各主体自身特点的创新人才团队、创新设备硬件系统(计算机辅助创新硬件系统)、具有主体特色的创新数据库、创新平台的结构、功能、职责设计、创新机构的运行规则、工作评价标准和奖惩条例等。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模式的培育将从社会最基础层面形成创新有平台、平台有规则、创新结果有是非、是非有奖惩的态势,从而使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同时,这也是整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只有全社会从最基础层面培育起了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完成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最终转变。

第四、要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要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每一项工作,还要组织和实施区域(行业)创新体系设计和建设工作。做好区域创新体系设计和建设工作,为全社会各类主体创新发展提供氛围、条件和公共资源支持和公共服务,使党的创新理论的全覆盖和创新资源的全支持高度匹配融合。区域(行业)创新体系是指在一个空间内(产业)形成的围绕提高创新效能、推动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推动、创新支持、创新服务资源、政策制度体系。包括创新宣传系统、创新培训系统、创新咨询系统、创新物理服务系统(创新空间、试制设备、分析检验仪器设备、实验设备等)、创新软件服务系统(技术查新、创新情报资料、创新数据库等)以及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法务服务等。行业创新体系主要是指国家战略领域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战略部署以及资源配置安排。区域(行业)创新体系不但为全社会各类各层次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战略方向引导和公共资源支撑服务的,同时更将全面打破全社会各种主体的部门、行业、领域、区域即所有身份、背景、规模、性质的区别和藩篱,实现彻底的对内开放,挖掘、解放和动员全社会每一份积极资源参与创新、服务创新、支持创新,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资源效能,有力地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

四、充分发挥独特优势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歌猛进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即高质量发展,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和和磅礴持续的资源力量。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的代表和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集中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就能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主动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因而,她就能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人类社会只有在经济、科技领域中点状散布的创新活动概况升华为全新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理性自觉。这就使当代中国拥有了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制度自信。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具真理性和生命力的世界观和方法,她所揭示的客观世界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强大思想理论武装,使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拥有了强大的理论自信。

第二、雄厚的国有经济和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雄厚的国有经济是持续不断地支撑创新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当今时代,面对规模巨大、要素众多、功能多样的大系统甚至超大系统创新,其投入的巨大、周期的漫长、风险的增高都使曾经长期不可一世的西方私人资本胆颤心惊,也使横行全球的跨国金融资本畏首畏足、力不从心。而正是这使西方世界的创新锐气一挫再挫、英雄迟暮。而中国雄厚的国家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创新的“沧海横流”中方显出鲜明的“英雄本色”,为中国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强大的中国战略科技力量更是支撑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她以其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高端、发展迅猛而展示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前景。

第三、统一的资源组织和配置手段。在当代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出一批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前沿性领域和行业,这些领域和行业对于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打造国家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需要以国家为主体构建国际化的协调合作平台。而只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顺应创新的这种时代需要,才能提供这种在全社会组织调配资源的力量和手段,也才能创造在国际范围内合作协调的机制和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内含的国家职能扩张空间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的推动和支持力,在当今时代的人类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所蕴含的创新发展潜力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第四、干部群众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产生和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她所影响领导的人民群众所学习、接受和掌握,这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具真理性和革命性的科学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使中国人民普遍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得以彻底改造和升华而达到空前的高度。因此,今天的中国人民不论是对创新发展本质的认识、还是对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拟还是对区域、行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解都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所获得的力量也更加强大、更加久远。

(李河新为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静为中国文化研究会创新文化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