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者3.0”视角谈打造新质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全国上上下下都在谈论新质生产力,各行各业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根据笔者的观察,眼下一边倒的趋势是,把“新质生产力”仅当作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和语境,比如 “某电投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某集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流领军示范企业”等,而没有真正地解构、解析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未从生产力三要素学说,特别是“劳动者3.0”视角,去认清“新质劳动者”这一要素的内涵属性。虽然新质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础,还应是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富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新质劳动者”。事实是,只有这样的新质劳动者,才是推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能动性的管理主体和核心所在。

“劳动力3.0”视角下的新质劳动者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关于“劳动者”的理论与发展。追根溯源,“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范畴,最早由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学说中提出,并视为生产力第一要素存在。此理论框架下,“劳动者”属普通和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我们将其定义为“劳动者1.0”。到了20世纪初,现代管理学之父、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可以称之为“劳动者2.0” 即“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他认为,随着知识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普通劳动者将会逐渐被知识工作者所替代,由此也开启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时至当今,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球科技发展浪潮,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客观上则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赋能和要求。劳动者不再止步于“知识工作者”层次,而必须有更高的发展,更大的贡献,即要迈向“劳动者3.0”——“新质劳动者”阶段。

新质劳动者的内涵属性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属性。要认清3.0版的新质劳动者,有必要厘清不同版劳动者的内涵属性。

1)1.0 版的“劳动者”,指的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劳动者”,是泛指一切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企业家等等。从管理上看,1.0版的劳动者,凭借的是自身的“劳”和“力”——通俗地讲主要是“体力”——投入生产,创造价值。

2)2.0版的“劳动者”,指的是德鲁克于1959年在《明天的里程碑》一书中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他们是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德鲁克深刻地洞察到,教育的普及使得真正必须动手做的工作逐渐消失,“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附着在知识工作者身上;当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资料”的脑力劳动超越体力劳动的贡献,“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便超越了体力劳动者。在知识社会,首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不是厂房、机器。知识,将成为下一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动力;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经济劳动的主体。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就是自己的“生产工具”,他们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局面的改变。

3)3.0版的“劳动者”,指的是新质生产力框架下熟练掌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者不仅包括科学家、知识分子等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科技工作者,也包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家,和具备相应知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新型生产工具的产业工人。这样的新质劳动者,是富含智能、智慧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将以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为显著优势,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打造培育新质劳动者

前述分析可见,劳动力3.0版的新质劳动者,已远远超越一般体力和脑力,而具有“智能、智慧”的内涵属性。因此,打造培育新质劳动者,关键还在于“赋能、赋智、赋慧”,提升1.0版劳动者尤其是2.0版“知识工作者”的“新质”素养和能力,加速向3.0版的新质劳动者转化,成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匹配的“创新性”的劳动者和“高质量”的劳动者。为此,笔者以为,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开发培育新质劳动者。简单地说,3.0版的新质劳动者,既是有智、有慧的人,又是创新、高质的人,因此,对于这样的特殊人才或人群,我们在开发和培育的管理实践中,绝对需要做好强有力的培训、成体系的教育,和创新性的使用或任用。

二是激发打造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者作为人的因素,虽然极具“智能、智慧”,但“智不动”也是常态,即俗话说的“聪明、能干,就是不干”。故此,如何有力、有为、有效地激发新质劳动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当下一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事项。改革的抓手是人,改革的动力更是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从管理和激励上认真抓起、切实抓好,最大程度地激发新质劳动者的事业心、战斗力。

(作者系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