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促产 以融强产


央企金融业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央企金融业务是建设金融强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央企金融业务对实体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服务企业发展质效,对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央企金融业务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指明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探索产融结合,实现以融促产,以中央企业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金融强国的“强”有两方面重要体现: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强”;二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强”。在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下,中央企业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也应包括两条主线,一方面是聚焦主业,提升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金融资源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另一方面是严防风险,提高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央企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中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在国资委直接管理的97家中央企业中,超过70家央企直接或间接控股金融企业。央企金融牌照涉及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租赁、基金、财务公司等多种类型,控制了不少于5家的持牌金融子公司的央企达十余家。中央企业金融业务在推动主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短板和问题:

一是服务主业质效需进一步提升。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央企金融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部分央企金融业务脱离主业,目标客户主要是系统外单位,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金融业务占比有限,并未实现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不同行业的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别,央企金融板块的发展并未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熟悉主业的独特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国际宏观环境、政策和市场的了解有限,缺乏国际金融业务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金融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央企金融资源的投向与企业主业的匹配度和协同性不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等支持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发挥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作用,难以满足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要求与导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不强。央企融资渠道相对有限,资金筹措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足,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或债券发行等传统渠道,权益融资占比较低,金融创新工具的应用有限,资金成本较高,内部资金运转效率仍需提升。

三是风险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强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央企金融单位与实体产业经营存在关联,产业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影响。以光伏产业为例,由于现货市场交易、贸易等政策变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供需不匹配等市场因素,光伏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压缩,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相关金融资产质量。大多实体企业具有重资产特征,自身债务负担较重,同时受到宏观环境不利冲击,存在较为突出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从集团公司到金融子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穿透式监管能力仍需强化,对风险研判的前瞻性和灵敏度不足,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水平仍需提升。

三、央企金融业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立足央企推动主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的职责使命,央企金融业务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合规化、市场化程度,充分利用不同业务板块的差异化优势,提供紧密贴合产业实际需求的多样化金融服务,着力避免“脱实向虚”,有效发挥金融促进实体产业发展作用。为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发挥股权投资作用,助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实现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做好“三个资本”,央企金融业务亟需发挥关键作用。建议在宏观层面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等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鼓励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牵头作用,通过CVC、产业母基金基石投资者、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战略投资和超前布局,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

央企金融平台应在强化主业相关领域投研能力上持续发力,在系统内外建立科技创新项目与股权投资的对接机制,及时识别具备前瞻性、突破性与创新性的技术和产业化前景的优质项目,进行持续的跟踪投资和金融服务,支持技术完成适应市场的二次开发,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度过困难期,并在成果具备产业化市场的推广阶段,发挥金融平台对接市场的优势,聚拢产业基金等金融资源,通过央企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跟投。

(二)充分利用多样化金融工具,推动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宏观政策导向下,央企投入战新产业的力度显著增强,主要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领域。2023年央企战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战新产业营收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按照国资委要求,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央企布局战新产业需要在扩大生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本,融资需求旺盛。

央企金融板块可利用国内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充分挖掘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支持政策和工具,进一步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压降资金成本。在债权融资方面,可充分利用绿色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贷款、科技创新贷款等融资工具,获得较低成本的中长期贷款;在国际国内债券市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中资海外债、熊猫债等方式进行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灵活运用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战新产业。同时积极推进央企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REITs、碳金融产品等创新产品,盘活存量资产,利用产业优势为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标的,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战新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上市平台作用,提升资产证券化比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资源配置、履行社会责任、优化股东回报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融资(不含IPO)817.61亿元,368家境内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24.49万亿元,净利润1.08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0.62%、8.71%。中央企业可将优势上市公司作为核心,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强化市值管理。在宏观层面上,助推我国资本市场实现由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的转变,加大对战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企业层面上,可借助资本市场发现并整合产能、技术、品牌等优质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依托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提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央企加速迈入世界一流

在宏观经济波动、政策法规变化、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竞争加剧等宏观环境变化下,企业发展面对的内外部风险更加复杂多变,对企业风控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防范化解央企金融风险有两个重要着力方向,一是完善风险管控体制机制,实现穿透式监管;二是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健全从央企集团公司到下属企业的多层次风险管理体系。央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识别、评估、控制等多个环节形成闭环。在风险识别方面,央企需强化对内外部环境的研判,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建立实时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持续跟踪市场变化与内部业务流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在风险评估方面,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运用“数据+技术”对不同情境下的潜在损失进行分析,对关键的高影响、高概率的风险重点关注。在风险控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审批流程、职责划分和信息披露等内控制度,并通过多样化金融工具实现风险管理。针对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可采取对冲策略合理使用衍生品以降低不确定性。根据市场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灵活调整资产组合,确保企业财务健康。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外开发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向。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央企积极响应,十年来在近140个共建国家参与投资合作项目近5000个,金额超过万亿美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央企各层级均需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提高合规风险防范能力,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前瞻性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和法律环境研究,根据业务布局和发展需要进行国别风险分析,充分考虑政治环境、外汇政策、汇率利率变化等重要因素,建设风险信息库,将政策法律环境研究贯穿境外项目从开发到落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对于境外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可通过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配合,减少大量资金流动、货币兑换等情况,同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背景,采用人民币或美元进行计价结算,尽量避免使用币值不稳定的货币,合理利用汇率期权、货币互换等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降低汇率风险。

(作者单位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