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出真知 忆往为开来
—读邵宁新著《艰难的变革》
邵宁先生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一部以实践为根基、以历史为镜鉴的国企改革全景式纪实著作。
作者以亲历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双重身份,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视角与“自下而上”的案例剖析,既还原了国企改革的宏大叙事,又揭示了改革进程中的微观困境与人性温度。
全书以“真知”为核心线索,既是对过往改革实践的系统总结,也为未来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借鉴。
一、改革实践的全景式叙事
作者以四十余年国企改革历程为主线,将改革划分为“起步阶段”“攻坚阶段”与“国资委成立后”三大历史阶段,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制度重构”的演变逻辑。书中对“三年脱困”“政策性破产”“主辅分离”等关键节点的叙述,不仅呈现了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更通过大量一手案例(如中材科工集团的重组、资源枯竭矿山的处置)揭示了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例如,在“国有困难企业破产”一节中,作者坦言改革曾导致职工利益受影响,但亦强调这是“断臂求生”的必然代价,体现了对历史的坦诚与对改革代价的理性反思。
通过将国企改革置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作者成功构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平衡框架,展现了国企从计划经济“实体”向市场经济“主体”蜕变的艰难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1998年国企“三年脱困”攻坚战的还原尤为深刻。作者指出,当时国有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在财政停止输血、银行断贷的背景下,改革已无退路。通过“抓大放小”战略,国有中小企业大规模改制退出,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最终实现国有经济战线的战略性收缩。作者强调从历史的跨度、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改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阶段的改革虽代价巨大,却为后续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奠定了基础,应该客观评估和理解这项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二、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辩证统一
作为改革政策的直接操盘手,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问题导向”与“国情适配”两大原则。他提出,国企改革的成功源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基层探索的灵活性”的结合。例如,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的制度建设章节中,作者详细解析了“董事会试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创新举措的设计逻辑,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土壤,探讨了中国模式的治理机制。
作者立足于为国企改革的研究者们提供实际工作借鉴的视角,对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对“混合所有制”的讨论尤为深刻。作者指出,混合所有制不仅是资本结构的调整,更是机制转型的突破口。他通过央企公众化改革案例,论证了“国有资本实力+民营资本活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践公式。这种“机制优先于产权”的务实思路,打破了传统“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桎梏,为国企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在具体企业实践层面,书中以中国重汽、三九集团、华源集团等企业为案例,展现了“战略重组”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中国重汽集团通过“部分破产、三地下放”的模式,将高负债子公司实施政策性破产,分流安置职工;主要生产能力分别下放到山东省、陕西省和重庆市,这个方案基本解决了中国重汽的债务问题,也保住了中国重汽的有效生产能力。在债务危机下,三九集团进行了重组,剥离非主营业务,实现医药主营业务重组,保护了三九品牌,完成了清欠和股改。华源集团股权较分散,公司发展由经营者控制和主导,会带来公司治理改善的诉求,在债务危机和复杂的重组环境下,通过华润集团的战略性重组,历经努力成功化解危机,实现了医药和纺织产业的做强做优。
上述案例均通过国资委主导的重组方案,针对企业具体问题(债务、多元化、产业链分散)制定差异化策略,体现了“一企一策”的改革智慧。重组不仅是资产划转,更注重产业链关键环节(如研发、高端制造)的资源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印证了作者“以整合促优化、以创新谋突破”的改革方法论。
三、国资监管体系的破局与创新
作者在书中专章论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逻辑。他指出,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转折点,其核心在于实现“政资分开”与“集中统一监管”。通过分离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国资委的设立既遏制了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无序干预,也解决了国企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组建后,建立了一套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办法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和探索性的制度建设。这一制度创新的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为847225.8亿元,年均增长7.14%,中央层面已划转国资1.68万亿元以充实社保基金。但作者也坦言,当前国资监管仍存在“管资本为主”转型滞后、多头管理与部门关系等难题。为此,他提出未来需强化“法治化监管”与“专业化能力建设”,通过优化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资监管机构的专业化。
四、人性视角下的历史书写
不同于纯学术研究的抽象分析,作者以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记录了改革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再就业中心”下岗职工的阵痛,还是对企业退休教师上访事件的解决,书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的关切。
作者对改革代价的坦诚记录,彰显了“真知”的另一个维度——改革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胜利,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过程。例如,在“参与处理的群体性事件”一节中,作者揭示了政策执行中“效率与公平”“稳定与发展”的深层矛盾,为理解中国改革的渐进性提供了鲜活注脚。书中特别提到,在养老保障制度“双轨制”模式下,退休教师待遇的解决办法是先将国有企业所办学校分离,移交地方政府,移交后由地方政府出面解决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国企脱困期间,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再就业中心、完善社保制度等方式化解社会风险,这一“边破边立”的经验对当前改革仍具启示意义。
五、未来启示:真知的延续与挑战
在结语部分,作者提出国企改革仍面临两大“终极问题”:如何实现“分类监管”的精细化,以及如何平衡“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双重目标。这一判断与2015年《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商业类/公益类”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历史对话,也呼应了当前“管资本为主”的改革趋势。作者强调,未来的改革需继续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既要警惕“理想化方案”的乌托邦倾向,也要避免陷入“路径依赖”。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回避改革遗留问题。例如,他对“一股独大”“薪酬分配不均”等争议的探讨,既承认现有制度的局限性,也提出了“法治化”“透明化”的解决方向。这种开放性的反思态度,使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经验总结,升华为一部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改革启示录。
书中对技术自主创新的论述极具前瞻性。作者指出,在外部技术封锁加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新一代支柱产业培育”的使命,强调“硬核科技实力”是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这一观点与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
《艰难的变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详实、视角独特,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改革的认知框架——改革是“问题倒逼”与“主动求变”的辩证统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互动生成,更是“历史代价”与“未来红利”的艰难权衡。正如作者所言:“改革没有终点,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新起点。”在“继往开来”的求索之路上,《艰难的变革》注定成为一部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改革启示录,为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探索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思路。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