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维空间视角回首国企改革
—读邵宁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有人说,时间可以改变空间。
当你反观一路走来的世界会发现,你已经站到三维空间之上,正以多维的视角审视曾经二维的过往。
这是哲学家的判断,心理学家的臆想,或是现代物理学的验证,都不重要。“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是更重要的。看历史,由于维度的改变,人们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事情原来如此!”
以这样一种视角来品读邵宁先生的新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方能觉出作者是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维度,站在中国经济变革的维度,以多维视角记述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复杂性与独特性。通篇读罢,掩卷沉思,作者在这场“变革”中身体力行的借鉴、融合、推进与创新,无不充满了出奇的冷静、睿智和忠诚。
“非此人不能写此书” —亲历者复盘真实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40余年,在波浪式前进中完成了螺旋式上升。在极其复杂、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攻坚克难,最终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张成功的答卷。它不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步伐,完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更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宏大工程中数千万员工的平稳过渡和国家的社会安全,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创新、一个奇迹。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经济从此在快速发展中放下包袱,华丽转身,开始迈上超越和引领的快车道。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攻坚阶段的国企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外科手术”式的变革,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这样一项惊天动地的重大历史变革,无论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应该清楚和牢记,并引为经典加以借鉴。
今天,一个能说清这段历史的人,一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一个承上启下连接中央、国企和基层职工“操刀”这段历史的“当事人”,用尊重历史真实的客观笔触,认真回顾并思考这段历史,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部书的出版,为当今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打开了可借鉴经验的宝库大门。
邵宁,是中国当代经济改革发展史上必须浓墨重彩书写的人物,从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兼企业脱困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直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他身居高位,身负要职,既知晓国家战略,又理解企业困境、职工难处,更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他是这场国企改革的轴心人物,是冲在第一线的领导者,能够协调上上下下各种复杂关系,保证这项宏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只有他,才能够把这段历史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可贵的是,作者全书都在用一种冷静的思维,来客观地描述实际情况、实际过程和实际问题,有理论、有实践、有经历、有思考地披露了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武力直言:
“非此人不能写此书。”
“破解世界性难题” —填补中国企业改革史记录空白
早就有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感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缺少一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史书。今天,《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当仁不让地填补了这项空白。
大规模国企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曾访问作者,惊讶地发问:中国的改革是如何渡过国有企业这一关的?当时,国际上很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过的一道关口,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国企数量大、职工多,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距离太大,再加上部分企业严重亏损多年,政府财力不够,这么多难题搅在一起,搞不好会引发社会性动乱。
毋庸置疑,这确是摆在本书作者眼前的重大课题。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体制定位、结构定位、社会定位、职工定位的完整体系,如何破茧成蝶,把它安全地融入进市场经济体系,搞不好就会把天捅一个窟窿。无怪乎当时“中国崩溃论”的舆论甚嚣尘上。尤其是“攻坚阶段”的国企改革,国家提出“三年改革脱困目标”,采取倒逼机制,时间点卡死,目标卡死,任务卡死,一切没有回旋余地。好在党中央、国务院信心坚定,直接领导,以包括作者在内的改革发展团队知难而上,最终破解了这道“世界性难题”。
应该说,中国的国企改革既不是所谓的“休克疗法 ”,也不完全是外界认为的“渐进式改革”。作者坦言,中国国企改革的举措,是成千上万第一线改革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艰难探索出来的办法。这样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国有困难企业的破产,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数千万职工的下岗再就业,这是改革中非常痛苦无法回避的一面。作者这样描述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最快的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种说真话、干实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说官话和套话,做表面文章的行为和方式基本没有市场。由于涉及数千万职工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改革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躲不过去,矛盾只能直面和解决,为此有许多人在扎扎实实地迎难而上、努力工作。”
作者在书中披露,改革中很多问题事先想不到,文件中也没有说法,“如果一线官员不主动想办法解决,凡事向上级请示,不但问题解决不了,有关政府部门连答复都困难”。正是这样的工作氛围,正是这些同志的主动作为和担当,我们最终啃下这块改革的“硬骨头”。
在思想准备、政策准备、资金准备都不足的情况下国企改革仓促应对攻坚阶段的“三年脱困”并且“断臂求生”,是各级政府发挥了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矛盾被化解在基层。这正是一些国外经济学家所不能理解的“中国改革精神”。从这以后,一个更开放、更宏观、更规范、更市场化的国企改革图景,得以徐徐展开。
特立独行的思考视角 —历史虽不能复制,但诚可借鉴
从起步阶段的国企改革,到攻坚阶段的国企改革,再到国资委成立后的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的国企改革,中国的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
作者总结,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集中完成了如下改革:规范各地的国企改革,中央企业的合并与重组,中央企业的公众公司改革,中央企业的董事会试点,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
换言之,国资委成立后的国企改革,是国企逐渐从经济发展的困难因素,转化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向的积极因素。从2003—2012年国资委成立10年(也是本书作者在国资委的任职时间——编者注),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9%,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9.0%,上交税收年均增长20.6%;中央企业上交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增加到18.9%。
国企改革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作者离开国资委后,遵照中国国情,借鉴国际规范,为走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国企改革之路,继续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国企改革进入新时代的前景与展望,留下了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一是国企改革解决了大型企业存在的大量共性问题,但国企的“分类改革和监管”工作还未完成。对公共保障性业务的国企,对特定功能性业务的国企,对商业性业务的国企,从财务绩效指标和体制机制上,不能沿用同样的治理模式。原有的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不是长远的、科学的管理机制。作者提出可以在战略管理、领导人任免、薪酬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区别,也提出了“正规军”和“淡马锡”的参考模式。
二是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这是两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是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定位,其二是国企与市场经济最终的融合方式。
于此作者也给出了参考答案。关于功能定位有二:公共保障类的国企,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商业类的国企,要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关于国企与市场经济融合方式有二:公共保障类的国企,要成为受到专门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的特殊企业;商业类国企,要成为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公众公司或股份公司。
清醒的认识,逻辑的思考,原始的记录和在淡雅平和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形成了这部书的鲜明特征。
国企改革没有停止,国企改革还在路上,国企还需要继续向纵深改革。这也是本部书的重要价值与历史意义。
(本文作者系《中国建材》杂志社原社长、编审,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