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考核如何落实战略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对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提出明确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加快相关制度建设。那么,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明确使命任务
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需要在明确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对不同国企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科学性、可量化的考核体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陈元志对《企业观察报》表示,国有企业的战略使命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增强国家战略能力,承担支撑关键领域安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等重大职责,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综合性、长期性使命责任。
陈元志认为,国企战略使命包括六个重要方向:
一是服务国家宏观战略。包括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国际合作战略等。
二是保障经济安全。在关键基础设施、能源、资源、金融等领域,保障国家安全底线和运行稳定。
三是引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承担“从0到1”的技术原始创新和转化任务。
四是承担产业控制责任。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发挥带动作用,维护核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五是推动绿色发展。率先落实“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方向。
六是保障公共利益。提供能源、电信、交通、医疗等普惠性、基础性服务,兜底民生责任;在承担应急任务方面,在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国际冲击时挺身而出,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科学分类,一企一策
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分类才能使得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有操作性、科学性。
如何分类?国资委研究中心在《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一文中指出,要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具体而言,在国有企业整体已作商业类、公益类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行再梳理再研判,及时调整或确认现有分类定位。增强国有企业层面自上而下分类改革的贯通性和针对性,清晰明确各业务单元或产业板块的功能定位。增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的管理闭环性和有效性,为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提供扎实基础。
指标体系需要具有科学、客观、务实、管用的特点。文章进一步介绍,评价内涵方面,要清晰描述、准确界定、具体细化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定位、角色或责任,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使命要求。评价指标方面,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维度,形成能够用于客观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过程方面,采用企业自评、国资监管部门评价、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或标准对标对表。结果运用方面,建立有效畅通的反馈机制和结果运用机制,及时有效转化为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战略使命的决策意见、思路办法或具体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对《企业观察报》指出,要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指标,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目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
对“一业一策”考核,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国资监管研究处副处长李寒湜指出,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共事业等重点行业的中游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性,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国际上,不少国家在反垄断法中为自然垄断行业制定豁免规定,或出台专门法律保护自然垄断环节。在自然垄断环节,要独立核算并建立功能使命评价制度。
对“一企一策”考核,央企投资研究院理事长张得让认为,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考虑,考核标准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他从企业实操角度提出了“种子选手”的概念。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使命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要承担“从0到1”的技术原始创新和转化任务。被选为“种子选手”的企业或企业内部承担此类任务的部门需要执行“冲锋”任务,对其考核要在市场化待遇的基础上给予更为宽松的环境,弱化盈利性考核等指标,强化突破性要求。突破完成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可以交于其他市场化考核的部门执行,而“种子选手”则可以继续瞄准其他课题,使团队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尖兵。对承担此类任务的企业或者部门,在制定个性化指标时,战略使命评价就能较好的平衡不同类型的任务需求。
实际上,近10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目前已经在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机制。据统计,2024年度中央企业考核中,个性化指标已达77%,评价更加精准、有针对性。
制度建设待提速
在明确国企战略使命任务方向,做好企业分类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亟待提速。
张得让强调,要尽快推进战略使命评价相关问题的定量化研究,从相关模型公式的建立,到数据库的筹建,定性问题定量化研究有赖于大量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因为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研究确定其合理赋值,要从实践中根据企业反馈不断将其迭代、完善,这是一个长周期工作。
陈元志指出,上述研究推进过程中,可借鉴工具和方法如社会回报率、公共价值评分法、OECD公共绩效评估框架、ESG可持续发展模型等,这些方法适用于生态保护、民生服务、应急保障等战略任务,有助于提升战略价值的可评估性与透明度。社会效益类战略任务往往无法直接套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或利润模型来衡量。如何科学量化这些“非市场性”“外部性强”的战略贡献,是建立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在战略使命评价量化考核制度逐步完善之际,更为精细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识别企业的不同诉求,平衡其战略需求与经济效益。陈元志解释,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政策文件可看出,在构建这一制度时,应探索建立一种“战略功能—经济效益”融合型绩效评价框架。其核心逻辑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经济效率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动国企创造综合价值。通过多维度评价,运用“通用指标+特定指标”的组合,确保国企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保持运营效率。典型做法包括:设定差异化权重、设置战略任务考核专项、实施分类容错机制及滚动激励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