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如何布局“人工智能+”

编者按:始于2024年的央企“AI+”专项行动正在继续深化。连续两年,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AI+”专题推进会,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推动央企在应用、算力、数据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4月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成果媒体通气会上,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将更加突出应用领航、数据赋能和智算筑基。

       今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可以预见,未来,从场景应用深化到关键技术突破,央企将更深入地拥抱这场“AI+”的浪潮。

        本专题希望通过梳理“AI+”战略布局,展现央企“AI+”实践情况,倾听相关专家意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全链条的智能生态进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更好拥抱人工智能,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那么,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将如何加快布局?

 推动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转型,                   当好智能算力“提供商”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有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其中,算力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

“强大的算力,让大模型的训练成为可能,可以大幅缩短模型训练时间,支持模型进行实时分析和决策,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中国电信副总经理黄智勇说。

近年来,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算力布局,加大算力资源投入力度。

从算力布局上看,既有满足大模型集中训练需求的大规模智算集群,也有满足推理算力需求的边缘节点。

例如,中国电信基本形成2+3+7+X”智算布局,两大公共智算中心辐射全国,三大热点区域满足超大规模集群需求;中国联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升级,建成300多个训推一体的算力资源池;中国移动建成了2个超万卡智算中心、13个区域智算中心及1500个边缘节点。

从技术能力看,我国万卡集群的设计建设能力实现新突破。

万卡集群是指由一万张及以上的加速卡(如GPUTPU或其他专用AI加速芯片)组成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用以训练基础大模型。

以中国电信临港智算中心为例,其创新性地采用网络中置、算力分层的“魔方”型布局,巧妙绕过IB网络50米传输的局限,实现了单一集群内万卡高速互联。

从算力调度看,算力“高速公路”及算力平台正在加速打造。

为满足算力数据的流通需求,中国移动投用400G全光骨干网,编织了一张贯穿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0多个城市的算力“运输系统”。“相比上一代干线网络,400G全光骨干网传输带宽提升4倍、枢纽间时延均低于20毫秒、关键主用链路时延降幅达20%、单比特能耗降低65%、单比特成本下降20%。”中国移动副总经理程建军说。

为更好统筹、调度算力资源,中国电信自研“息壤”平台,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每分钟数万次、每天上千万次的算力统筹调度,满足千行百业对算力的需求。中国移动则推出“算网大脑”,实现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的统一调度,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可“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

“从目前态势看,算力基础设施依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下一步中央企业将持续加快智算资源建设。”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同志说,三大运营商要深度参与训练场建设,为训练更加复杂的AI模型提供算力支撑。

推出三大通用大模型,                              未来将持续提升模型能力

中央企业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又有哪些进展?

日前,中国移动推出自主研发的九天深度思考大模型,标志着九天大模型从“快速应答”向“深度思考”迈出重要一步。

会思考的九天大模型能干啥?“九天深度思考大模型具备数学推理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及丰富的行业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其在奥林匹克数学考试题中表现优异。”程建军说,九天大模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栈自主可控,实现大模型从数据构建、预训练、微调到推理全链路核心技术自主掌控。

中国电信的星辰大模型则在视频生成领域实现突破:去年125日,中国电信发布首款基于星辰大模型的视频生成模型,只要输入故事文本,模型即可自动生成剧本视频,不仅能从容驾驭多个主角,还能流畅切换多个场景。

日前,该模型在权威视频生成评测榜单VBench中排名第一。“VBench16个评分项目,覆盖了模型的画面稳定性、语义一致性、空间场景以及视觉风格等核心能力,其中有5项得分超过99%。”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说。

中国联通则推出元景大模型,实现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等全模态覆盖。特别是其今年发布的元景思维链大模型,既拥有深度思考能力,又能做到简单问题简单回答,避免过度思考造成算力消耗,实现了大模型“慢思考”能力高性价比落地应用,平均节省约30%推理计算量。

目前,元景思维链模型已在多个社区全面开源。“面向未来,中国联通将持续升级基础模型能力,不断量化和扩展模型能力边界,深化与国产算力的合作,为千行百业提供更懂行业、更加安全普惠的数智服务。”中国联通副总经理郝立谦说。

“下一步,中央企业自研大模型要持续提升模型复杂推理、多模态理解生成、轻量化低成本部署等能力,加快推进应用体系建设。”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同志说。

场景应用竞相落地,                                  已有500多个场景应用人工智能

场景应用是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最大的责任所在。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500多个场景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人工智能,让巡检更便捷国家电网通过投入近4万台无人机,再配合人工智能线路缺陷识别技术,年智能巡检杆塔10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巡视效率提升2倍以上,实现了电网运维模式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让电力调度更精准。哪里电多了,哪里缺电了,怎么调电最经济,依托人工智能负荷预测系统,南方电网实现了未来10天电力负荷需求精准预测,累计产生经济效益数亿元。人工智能,让研发设计更高效。日前,中国中车集团推出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推动高速列车气动仿真计算从“天级”提升至“秒级”。

在高速列车领域,空气动力学效应是整车设计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节能环保。以“复兴号”研发为例,从概念设计阶段,就需对多种车头、受电弓、风挡等关键部件进行数百次气动阻力仿真分析,反复迭代优化列车外形。“传统的气动仿真方法计算量大、计算周期长,车辆定型往往耗时数月时间,影响创新效率。”中国中车集团副总裁刘可安说,仿真大模型则将计算效率由24小时缩短到10秒级,结果误差与传统仿真相当。人工智能,让技能培训更实用。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聚焦产业端,其在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变身5G数字人教官,帮助企业降低50%的用工成本。

“身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立讯精密存在人员流动频繁、产品迭代快、精密制造工艺复杂、人工操作易出错等痛点,对及时培训、规范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郝立谦介绍,元景大模型5G数字人教官实现了从“人教人”模式向“一对多”数智化标准教学的转变,新员工培训周期由2周缩短至1周。同时开创“边学边解答,边做边纠正”智能培训新模式,一旦发现有不良操作动作,及时干预,经济效益提升预计可达1.3亿元/年。

2024年,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增速达46%。“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更加突出应用领航,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强化行业协同,加大布局力度,更好服务千行百业。”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负责同志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