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深化“AI+”专项行动,驱动产业变革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成果媒体通气会。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更加突出应用领航、数据赋能与智算筑基,深化与各方协同合作,为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AI技术重塑传统产业核心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为企业带来效率提升、流程优化和智能决策的全新变革。

国网上海电力推出的“光明电力大模型”人工智能平台2.0,将电网故障处置时间缩短至“分钟级”。这一突破性进展源于大模型对调度处置流程的深度优化:首先整合信息分析故障影响,继而基于供电影响触发转供方案生成,最后融合操作信息优化调度安排。在今年春季检修期间,调度员运用“主配协同故障处置智能体”,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故障处置模拟,方案准确率达到100%

电力行业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式升级的同时,基建领域也在积极拥抱技术浪潮。中交三航院借助DeepSeek上线的“三航院智绘”平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智能解析能力,解决了工程设计领域长期存在的知识传递难题。此外,三航院将AI技术贯穿勘察、施工、运维全周期。针对散货码头等复杂场景开发的智能巡检系统,整合机器视觉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异常预警。随着人工智能与基建领域的深度交融,工程建设在质量把控和安全管理层面迎来了全新的定义与范式革新。

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则展现了AI在服务民生方面的重要价值。上海联通与上海医大医院合作部署的DeepSeek-671B满血版模型,构建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辅助系统。在医大放射科,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肺结节、CT血管造影等多个项目的辅助诊断,每位患者的影像都会经过“AI+医生复核”的双重校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以多元且深入的方式,为不同行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持续迈进 。

数据与算力加速AI规模化应用

“我们建设的各种算力基础设施,构建的庞大算力,不能仅仅供给AI企业,更应扩展视野,服务于千行百业。”天云数据CEO、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雷涛在近日参加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表示。数据和算力是AI发展的基石。央企正通过构建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整合优质数据资源,为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全国运营商首个5A级智算中心,中国联通上海临港智算中心基于统一联通云底座,同时支持万卡国产算力与千卡主流算力,适配多种国产推理算力,按需提供绿色、高效、多元的算力服务。既保障了自主可控,又满足了不同模型的算力需求。

上海联通推出的AI模型广场则通过打造开放、共享的开源模型生态,进一步助力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该平台不仅聚合了DeepSeek全系列、LlamaQwenChatGLM30余个主流开源模型,提供从模型获取到推理服务的全流程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便捷的一键式分布式推理部署,开发者只需简单操作即可一键拉起模型推理服务,快速验证模型效果,帮助企业快速搭建稳定高效的DeepSeek推理服务。

此外,国网上海电力的光明电力大模型通过AI+自动化”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覆盖“感知—认知—决策”全流程的智能系统。在嘉定220千伏胜辛变电站,该模型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动、电流等关键数据,结合先进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主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与风险预警。该站还融合一键顺控系统、辅助设备监控系统以及远程智能巡视系统等三大核心系统,推动运维模式从“自动化”向“全自主”迈进,实现了运维效率和精准度的双重提升。

实践表明,通过建设完善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整合高质量数据资源,AI技术得以在产业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生态协同与行业标准化推动产业升级

AI技术的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央企通过跨行业合作、产学研联动等方式,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上海联通重磅推出问答智能体系统,凭借多模型支持、灵活配置和安全高效的优势,实现跨行业适配。同时,该智能体支持企业构建私有知识库,实现全流程知识库管理,通过可视化操作界面灵活配置,满足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电力打造的科创品牌“绿智汇”讲堂则开创了产学研协同的新模式。该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沙龙,建立了常态化的专家协作机制,通过互动交流,追踪能源科技前沿,激发创新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最近一期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平副教授生动解读人工智能与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场景;华为上海腾首席架构师王勇桦则聚焦前沿,全景展现DeepSeek在电力场景的应用潜力与发展前景;国家电投AI专班成员姜越结合集团规划,为在场人员勾勒出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清晰发展脉络。这种开放共享的创新文化,将进一步催生更多突破性成果,提速科技与数智化赋能。

与此同时,中交三航院从三大维度推动AI+”专项行动走向纵深:在技术融合上,推动人工智能与BIM、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具备自主优化能力的智慧工程生命体;产业协同方面,着力构建跨领域、跨央企的智能技术联盟,推动基建行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型;可持续发展维度,依托AI实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优化,为绿色基建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这一系列行动将助力央企实现从建造商向智慧服务商的转型,并在全球竞争中打造中国智能基建新名片,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企掌握着大量的行业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清洗和共享,能够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提升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央企还可以牵头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始于2024年的央企“AI+”专项行动,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 企业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