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荣福: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如何抢占战略制高点

5月10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企研数字经济与数据资产工作委员会、企业观察报社承办的央企AI+大模型应用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尤荣福就大走廊在人工智能领域产业生态的探索布局与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系统阐述。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自2016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大走廊构建“一廊两翼”空间格局,核心区规划面积416平方公里,涵盖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三大省级高新区,联动杭州滨江、富阳、临平及湖州德清等区域协同发展,锚定“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战略定位。

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大走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累计集聚市场主体30万家、企业主体14.5万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17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02家、上市企业51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已经形成了“经济活力迸发、创新要素涌动”的独特生态,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

在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大走廊从四大维度夯实发展根基:

一、强化产业协同发展。立足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高地建设定位,紧扣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构建“7+N”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聚力打造万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多年来持续集聚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行业领军企业,其中阿里巴巴90%核心业务布局于此。

二、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整合多级政策资源,打造全国领先的人才政策体系,累计汇聚各类人才60多万,人才队伍平均年龄31.6岁。创新出台全国首部以科创廊道命名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统筹推进产城融合,高标准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

三、厚植创新生态沃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构建“1+2+28+5+N”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即1家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室、10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建成西湖大学、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启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畅通科技成果从“最初一公里”研发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转化通道,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提供全链条支撑。

四、强化要素资源供给。国土规划中新增52.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充分满足大走廊产业发展空间需求。用好用足杭州创新基金、科创基金、并购基金三只千亿级母基金,另设立浙江城西科创制造业母基金、杭州市专精特新母基金,联合君联资本等头部机构组建子基金集群,进一步完善资本生态。同时,围绕三大科技城主导产业布局“一城一基金”专项,为每个科技城配套1亿元资金,精准发力早期科技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面向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立足“数字经济第一城”优势,谋划三大攻坚方向:

一、积极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聚焦“智算云”,打造“AI+中国云谷”特色产业地标,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补短板锻长板强优势。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充分发挥场景应用与软件研发优势,加快突破硬制造瓶颈。依托杭州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大模型资源,强化基础模型研发与应用创新。

三、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依托由王坚院士牵头组建的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支持浙江算力公司建设,推动算力资源调度服务平台高效使用,打造算力成本洼地;同步完善政策扶持与基金引导机制,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迭代升级。

尤荣福副主任强调,大走廊将积极探索“民营经济主导、央地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央企在产业升级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以“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全力做好企业服务保障,热忱欢迎央企来大走廊考察交流、投资兴业,携手共绘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