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转产风光背后
疫情之下,口罩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公众场合佩戴口罩也成为了硬性要求。因此,口罩已经成为官方统一调配的物资。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多个地区,已经发起了公众提前预约申领口罩的业务。
这是一场只能由中国制造业来完成的自救。除了中国,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足够的产能与足够长的产业链来供应14亿国民每天至少1个口罩的需求。而且就目前情况而言,疫情正在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他国自身口罩需求也将大增。不难想象,当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也将继续生产与输出相关的医疗防护产品。
正因如此,很多非口罩生产企业也加入了这场战役,转战口罩生产。然而隔行如隔山,有些企业可以迅速增产,但有些企业却只见投入,不见回报。
谁在生产
最先动起来的是离市场最近的企业——以稳健医疗为代表的大型医用敷料企业,口罩作为集团业务的一部分,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与其他业务有相互勾连的地方,能够快速抽调资源到口罩生产上,迅速增产。
然后就是具备类似的原材料储备、生产基础条件的企业。还有纸尿裤厂商与卫生巾厂商。比如福建福清市的纸尿裤商家“爹地宝贝”就改造了自己的生产线,新增设备、协调材料和工人,开始生产口罩。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虽然工艺、材料有相似之处,但经过参数调整和设备修改,被改造成口罩生产线之后,价值1000多万的婴儿纸尿裤进口生产线两端报废,之后的价值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的口罩应急生产力则是具备基础生产条件的企业。它们基本身处高精尖行业,比如汽车、医药、电子等行业,有能够改造成医用口罩生产所需要的万级洁净车间。洁净车间即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受控的房间,温度、湿度、压力均在受控范围内;而万级则表示,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的微粒数不大于1万个。
据了解,一直倡导民族品牌的格力也加入了这场战役中。格力此次销售的口罩是KN95防护级别的一次性口罩、医用级别一次性医用口罩。前者50只装每盒275元,后者50只装售价150元。按购买规定,由于口罩类物资优先支援抗疫一线,供应短缺,预约成功后,每人每天限购1盒。
2月20日,广汽集团口罩正式批量生产,从试生产到正式批量生产,仅用一周时间。比亚迪牌口罩产能可达500万只/天。除此之外还生产消毒液。服装纺织行业除转产口罩,更多转产防护服和隔离衣。红豆集团防护服产能可达90万件/月,隔离衣30万件/月,口罩300万只/月。依文集团日产防护服5000件,隔离衣10000件。一些化学制品企业则转产消毒液、医用酒精等。红太阳未来三个月医用酒精产量预计超7000吨/月,宝丰能源医用无纺布原料日产1000吨。
转产口罩背后到底为什么
面对医疗设备和医疗产品的巨大缺口,尤其是口罩数量的奇缺,包括富士康、比亚迪、五菱、广汽等车企在内的各行各业、大小规模不一的生产制造企业都开始转产口罩。
财经专家张平认为,生产制造企业纷纷转产制作口罩是明智之举。首先,由于疫情原因,人们短期会减少出行次数,原本的购车计划会取消或往后延迟,这使车企陷入困境。而这些企业有大量的生产车间和生产员工,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生产制造企业不得不选择现在市面上需求量大且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口罩。这样可以在短期内解决员工的就业问题,而企业也能更好生存下去。
再者,企业也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车企此时转战口罩生产,也能为国分忧。就像通用五菱对媒体所说的:“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始生产什么。解决国家目前面临的困难,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爱国气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车企转产生产口罩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大家在购买了车企生产的口罩后,就会对这些生产口罩的车企,有深刻印象和了解。这无疑还可以给企业做了一个免费的广告。等到春暖花开,疫情过去,车企开始恢复汽车生产时,必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现在国家最紧缺的就是口罩,如果生产制造企业转产口罩,肯定能受到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扶持,比如一些抗疫情的贷款。此外,制造企业在转产口罩后,只要符合相关标准,各级政府都会照单全收,并不愁口罩卖不出去。
但也只有真正经历过跨行业转产的企业老板能体会到其中的种种不易,并非一拍脑袋就可以轻易转变的事情。而要想生产出质量优良的口罩更是不易,多少企业老板为此付出大量人力财力,在经济和精神上已经透支。
转产背后的艰难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何况是在疫情这样紧急关头短时间转产。
打造一条完整的口罩生产线听起来似乎并不难,除了需要洁净或无尘的车间,还需要口罩本体制造机及其他自动化设备。机器的作用主要是让三层无纺布焊贴成一片,再附上金属鼻夹、口罩带后,口罩大致成形,便可打包装箱发往市场。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曾经在福建南平做建材生意的于国宏,不顾合伙亲戚反对,转产口罩,却在口罩机订购上栽了跟头。
“我们没有人指导,只能自己在天眼查上一家家工厂去摸索,从供货期、价格以及性能等方面来筛选。”口罩设备生产企业在全国不超过100家,专业大厂少,且优先供应政府采购,于国宏先前锁定的七八家工厂都一一回绝。
无奈之下,他和同事只好开始检索一些临时转产设备的工厂。经过近半个月折腾,终于敲定一家,“它以前没有生产过口罩机,我看规模还算过得去,有2000多人。”双方签订合同,每分钟生产80-100只口罩的自动化设备协商价格是52万元,打包机等费用另付,交货日在3月8日。
而打款几天之后,于国宏突然收到设备厂来电,称出于某些原因,设备产量没法达到每分钟100只,只能保证每分钟80只的水平。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于国宏很气愤,“三四十万元的自动化口罩机一般都能(每分钟)生产100只,我花了50多万元,当初签合同时就已经很委屈,又临时变卦……”
周围转产企业购买设备的惨痛经历,让更多的忧虑浮上于国宏的心头。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残疾人,不太会用网购,花了13万块钱订口罩打包机,约定2月15日发货,等到快3月份了工厂还没发货。还有一个老板,花了四五十万买回来的口罩机根本不能用。缺少一个零配件,机器就是一堆废铁,(工厂)不负责安装,也不负责维修,什么售后都没有。这个行业存在很多的坑、很大的风险。”于国宏说。
在另一家名为“邵武云蕊日用品有限公司”的一个临时口罩生产车间里,30多名员工,每天都从早晨8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
这本是一个生产日用品的车间,原来的围裙、洗衣袋等产品的生产原料都丢在一边,口罩原料“反客为主”成了“主角”。
已经好多天没睡好觉的官建雄,是云蕊日用品公司的总经理,最近这段时间,他一边忙着手工生产口罩,一边忙着采购自动化口罩生产线的设备和原料,一边还要忙着自动化口罩生产车间的改造,自己仿佛有了“三头六臂”。
应急转型生产,缺乏经验。员工们只能不断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摸索、磨合,通过裁、剪、车等工序,一个个手工生产的口罩,越来越快地下线了。但为了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口罩,员工和老板经常加班加点,疲惫不堪。
但无论怎样,各路企业正在让转产成为支援,也成为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