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健身企业千疮百孔 疫情后“春天”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这场疫情突如其来,令线下传统型企业受损失最为严重。这类企业人群聚集,需要面对面沟通,且日常经营业务很难通过线上实现,例如餐饮、工厂、娱乐场所等。其中,健身类企业作为近些年新增数量最快、新旧更替也最快的线下休闲娱乐类企业,在此次疫情中也被狠狠击中,甚至被一招毙命的比比皆是。
眼看一年中业绩最火的黄金时期就要被疫情耽搁掉,而疫情结束后能否迎来新的增长期也被许多业内人士存疑。
国内健身业发展缓慢
疫情突来雪上加霜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3年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总数约为5000余家,其中80%基本在维持或亏损状态。《2018-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共有3099家健身房倒闭。
健身行业从海外传入中国已有三十余年。在一份行业报告中指出,健身行业进入中国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也有一些健身房由于无法合理控制成本与资源,不得不退出市场,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资本与品牌进入,形成行业不断洗牌的局面。近些年来,健身房曾发生过因低价恶性竞争、提前预售后的烂尾引发关店潮和消费者的质疑和信任危机,行业增速放缓。
这种乱象本就给很多诚信经营的小微传统健身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此次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健身房的生存周期大约是3年。”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健身房的刘先生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造成很多健身房倒闭的原因,除了企业缺乏真正的专业人士、不了解用户真正需求外,很多只为短期套现牟利而造成的不良信用也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据了解,刘先生的健身房已经营了10年,2020年是其第11个年头。他说,每年年后的3-5个月是健身房的最旺季,平均每天大概会有一万左右的进账额度,私教课和办卡业务相对比例平均。
也就是说,刨除每日水电费用外,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包括房租在内,刘先生的健身房净损失已经达到30万-50万元。这对于一家一千平米左右规模的健身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刘先生表示,疫情期间流失的利润可以占到全年利润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凤凰网也有报道称,古德菲力成立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了,整个教练团队接近1700人,包括私教和团课的教练;整个公司的员工有2500多人,在国内直营的店面有110家左右,会员接近50万。如果没有此次疫情,春节后还将陆续新开七八家店面。疫情暴发后,施工都暂停了,目前所有的线下门店都处于停业状态。会员方面也同样受到影响,过去每个月大概新增7000人,现在基本没有。
健身房是个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数百万是常事,后期运营也需扛得住疯涨的租金,以及占去60%-70%营业额的人力成本。如今人人足不出户,没有流入,只有支出,资金很难周转。
《财经天下》周刊近日报道,轻重健身创始人谢奕炜被不少同行视为前辈。最近有人找他商量如何渡过难关。对话的开头是:“去年行情不好,已经十分拮据,本指望节后,谁知……”中间是:“2月不能营业,白白扔掉几十万房租人工,资金周转不开。”结尾是:“要不要把家里一些资产抵押借款,撑到4月?”谢奕炜答:“4月只是乐观估计,并不十分确定。”随后双方陷入长达十几秒的沉默。
“今年总营收下降20%,我们很多从业者经过粗略估计,已经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了。”谢奕炜说。
创新思维与创新决策培训专家刘秉君在接受采访时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健身企业面对疫情要有过程思维意识。根据2003年“非典”疫情和其他重大疫情规律,整个疫情一定要经历一个发生、暴发、消退三个阶段,大约需要6-7个月的时间方能解除。所以本次疫情中,健身企业既不能心存速胜,指望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拐点,也不能心存绝望,失去信心。上半年要确保现金流,以活下来为目的,才有可能迎接下半年的春天。
中国公司治理、创业企业治理、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专家唐跃军也提到了类似观点,在疫情期间,健身企业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如何“活着”。
转型线上课程自救
倒闭风潮仍在后面
在疫情期间,为了减少客户流失和消费者的活跃度,很多健身房和健身教练选择打破传统壁垒,结合互联网优势做线上直播课程。唐跃军表示,这种现象会让健身行业集中度变高,利好大企业和非常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但会有不少小微规模的企业活不下去。
开设线上直播课程也是刘秉君提倡的健身企业自救的办法。如今线上直播充斥在各行各业当中,直播和小视频的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由于这种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让很多忙于工作生活的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决自身消费或生活需求。很多教育类课程也在逐步向互联网化靠拢。
疫情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先生84岁高龄坚持锻炼的文章不断刷屏,不少抖音网红开始直播健身教学,网友们也开发各种技能在家锻炼身体。
刘秉君建议,在疫情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采用“三稳”政策:第一稳员工,向教练、员工承诺基本保障,留下今后发展的“火种”;第二问客户,采用线上教练的方式,为现有会员提供线上一对多、一对一健身训练服务,增加老客户的粘性;第三稳市场,采用公益直播手段,由专业教练开发最适合在家、有适合全家老少一起锻炼的科学、实用、医学、快乐的健身方法,同时还可以用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开展家庭健身创意大赛,达到助力全民健身、促进家庭和谐、积极度过宅家抗疫的目的,进而树立良好的健身企业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但事实上,根据一些业内人士的亲身体会反馈,这种线上直播课程效果并不是很乐观。有媒体报道称,一位专业传统健身教练在开设网络直播课程之后,自嘲直播、短视频是“线上喊麦”,适合健身操、搏击操这类蹦蹦跳跳、气氛热烈的项目。“像我们这些偏静态的杠铃啊、壶铃啊、力量训练,气氛就十分尴尬。有时我自顾自做动作,自说自话地讲解要点,看到屏幕上那么多评论,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跟我锻炼,还是只在猎奇,看热闹。”
一些兴起于互联网的健身品牌,在线上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得相对从容。超级猩猩1月21日关闭位于武汉的线下健身房,之后尝试线上直播。2月6日,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8万。据超级猩猩方面透露,教练直播时会特地穿上家居服,营造氛围。“有些课程结合了抹布,健身的同时,地板也擦了。”
然而,致力于传统健身模式的刘先生对线上直播并不看好。他认为,首先线上直播课程受观看者水平不一、教练专业程度不一、健身环境不一等多种因素影响,效果并不会太理想,多是噱头。其次对于健身行业,停业期间员工薪资成本很低,而且行业本身员工流动性就很大,疫情带来的员工流失方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不必通过线上课程方式来稳定客户和员工。
刘先生认为,大部分健身企业再支撑一两个月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不会造成企业生存问题,但是大量的倒闭潮应该会出现在健身房复工以后的一段时间。很多健身房会因为复工以后的水电成本激增而盈利跟不上造成毁灭性打击。
行业洗牌无可逃避
健身高潮未必太久
近两年,一方面随着全面健身纲要的发布,刺激了全民健身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与资本大规模介入降低了健身相对成本,国内健身行业重拾升势。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国内健身市场处于上升通道当中,2018年市场规模达505亿元,并有望在未来两年突破700亿元。而国内持有健身卡的人数在2018年达到1742万人,增长速度稳定。
目前,国内健身市场出现了传统健身房、死角工作室、新兴健身机构和线上健身平台等四大发展模式,出现了威尔士、超级猩猩、Keep德国龙头公司。
但近两年,大型连锁健身房浩沙的一夜崩盘,也让健身行业的财务危机开始受到关注。
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健身行业如今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消费者信赖的状态。洗牌是大势所趋,但疫情或许会加速行业洗牌速度。
现金流的缺乏、过于激进但又无法保证落实的预售模式,或将成为这场“龙卷风”的催化剂,将许多本身无法长期存活的健身房一举歼灭。刘先生预测,这场疫情过后,北京市的健身企业将会倒闭三成以上。
但也有其他业内人士表示,在倒闭之后,能够承压存活下来的健身企业会迎来盈利反弹。然而刘先生却认为,疫情之后迎来的小幅度业绩增长不足以弥补疫情所带来的全部损失。
这场疫情除了增添了人们的恐慌之外,也让消费者对于生命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中央财经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健身意识会有大幅度提高,大家会意识到亲情与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会以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来迎接疫情过后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健身行为就会增多,很多健身企业应该比以前有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然而,多年从事健身行业的刘先生对此并没有过于乐观,他认为真正把健身当成刚需的程度并没有达到,而只有少数真正健身的人也只是把健身这件事看作是必需,而非刚需。因此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疫情过后,健身行业会迎来一个小高潮,但并不会持续太久,一旦疫情的恐慌彻底被遗忘,健身行业就会立即恢复常态。
唐跃军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一些关于疫情后健身行业会迎来发爆发式业绩反弹的现象,根本谈不上。但唐跃军仍然看好中国健身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他认为这是适合企业进行深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