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中非合作“新”典范

中国石油(CNPC),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全球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是集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2022年位居《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第四。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增添了活力;1993年中国石油踏上了“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经营之路;1995年,中国石油受苏丹时任总统巴希尔亲邀竞标,进入苏丹石油市场为起点,短短20年时间,中国石油就用其真诚付出以及艰苦奋斗在苏丹描绘出中非合作典范的精美画卷;今后,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这幅画卷必将升级为中非合作“新”典范,诠释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新篇章。

形成石油工业产业链的 “苏丹模式”

经济效益可观。苏丹在上游的直接收益600多亿美元(不包括企业上缴的各种税费,以及当地工程技术承包商和建设服务商的收入带动的经济发展等),下游产品的间接收入估算400亿美元,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苏丹有能力发展农业生产、新建学校(包括大学)和医院、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石油收入都用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改善了苏丹国内诸多方面。

社会效益超预期。已建成的三大油田年产2600万吨原油,喀土穆炼油厂年处理500万吨,形成从上游油田、管理,到下游炼厂、销售,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炼化、销售环节的体系完整、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一体化现代石油工业体系,实现了苏丹的工业化梦想,提升了中国与苏丹两国人民友谊,树立了中非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典范,强化了中国在非洲的良好形象,助推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联动效应明显。喀土穆炼油厂下游产品聚丙烯催生出石化贸易公司和喀土穆化工厂(中国石油持股95%)。其中,喀土穆化工厂的出现使得苏丹成为非洲第三个能生产并出口聚丙烯和编织袋产品的国家,接着其周围又催生出200余家塑料加工企业集聚(其中最大企业雇员超过1000人),推动了苏丹塑料加工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部分塑料加工制品进口替代,其间还培养了众多的化工人才,从而形成石油项目-化工项目-塑料加工项目-人才培养等一连串的联动效应。

溢出效应突出。技术溢出可圈可点,苏丹已掌握完整的石油工业技术,从上游的勘探开发技术、管道建设技术,到下游的管道运维、油田管理、炼厂运营、炼厂标准等。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石油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管理者高达4050人,另外还有一些人才选择输出到中东国家和非洲国家服务,这提升了苏丹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员工本地化,带动国内就业。石油项目员工苏丹化程度已经超过95%,石油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现场员工苏丹化程度达到75%,油田和炼油厂建设高峰期大约有10多万人直接为油田服务,进入投产期后至少还有3万至4万人。

示范效应显著。喀土穆炼油厂被广泛赞誉为“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成为苏丹政府展示能源工业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标志性工程,有12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50多位各国部长级官员到访。苏丹的成功,吸引了埃塞俄比亚、尼日尔、乍得、毛里塔尼亚、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与中国使馆联系,向中国石油抛出橄榄枝,请中国石油为他们国家建立一个与苏丹一模一样的,即具有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根据地质条件,中国石油先后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乍得等多个国家展开合作,助其实现工业化梦想。

环保意识强烈。中国石油一直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以“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为目标。为改善炼油厂及周边生态环境,炼油厂共植树31万株,在厂区及周边形成了长达29千米的绿化带。两条绿化带环绕贯穿厂区,与氧化塘、水上公园一起,装扮成美丽的花园。经过多年持续努力,炼油厂及周边生物和动物物种明显增加,沙尘暴天气也有所减少。中国石油用实际行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了跨越国界的完美解读。

“五全”入手                                               诠释新时代中非合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一带一路”对中非合作作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展望未来,中非合作将更加全面、广泛、深入、紧密,中国石油必将乘风破浪,和众多中国企业一道,秉持“真、实、亲、诚”的中非关系,进一步从“五全”入手,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姿态诠释新时代中非合作“新”篇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打通中非联通之脉。中国石油一直坚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以“石油”做文章(其他行业企业则可自行选择核心产品),以创新为引领,全方位打通中非联通之“商脉”“业脉”“文脉”“医脉”等共进,推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等并行,形成脉脉相联、脉脉相通、脉脉相伴、脉脉相扣、脉脉相融,协力推动非洲工业化。

全周期推广“苏丹模式”。中国石油在苏丹的成功秘诀是帮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规避了许多中国企业只建设不运维,给他人作嫁衣的情形。因此,中国石油非常有必要对“苏丹模式”在各个行业龙头企业中进行全周期推广,减少为他人作嫁衣的情形(尽管现在也有其他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投资,但为他人作嫁衣的情况依然存在),通过企业或转型或联合,实现建设与运维共进退,在帮助非洲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可以最大程度上维护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全产业链逐鹿非洲大地。以中国石油的成功经验为示范,鼓励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型企业一起到非洲大陆投资兴业,筑梦非洲,以全产业链逐鹿非洲大地,形成类似于马库森“轮轴式工业区”(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周围有众多上下游中小型企业包围),扎实做好中非之间的产业合作以及经贸往来,既利于国内“双向投资”战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也利于当地尽快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激发多种类型的长期正效应,促进非洲工业化。

全非洲布局产业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苏丹为中国石油提供了建立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的空间和时间,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如中国石油一样幸运。因为非洲缺乏产业链完整性,且每个国家人口有限,市场分散,在单一国家建立完整工业产业链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尝试在非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前提下,将全非洲大陆视为统一整体进行布局,以更好地并行推进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和帮助非洲早日实现工业化目标。

全过程重视环境保护。苏丹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但也存在环境保护的脆弱性。全过程坚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中国石油发挥综合性能源公司一体化服务优势,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确保“能源粮仓”绿起来,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做到“内外兼修”,“内”即履行产品清洁化承诺,坚持生产无铅环保产品,使苏丹成为非洲第一个自产自销无铅汽油的国家;“外”即注重环境保护投入,仅在喀土穆炼油厂投产运行10年间(大约2009年前后)累计投入就达2700多万美元。由此形成了中国石油与苏丹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彼此之间同呼吸共命运。

全维度展现中非合作成果。苏丹为中国与非洲石油合作开启了大门,中国石油则是手持钥匙之人。中国石油不仅协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体系,而且还确保了苏丹不再受人挟制的能源供给,实现了多年以来独立自主进行能源供给、保证能源安全的梦想。中国石油的成功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而是中国与苏丹两个国家在优势互补、深化友好关系等方面的成功,更是一个中非合作成果的全维度展现。可以说,中国石油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故事里有中国石油、中国、苏丹、非洲各国,甚至世界。

(作者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