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央企重组落地,国资加大信息产业布局

时隔7个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科)与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录集团)重组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企业观察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科与华录集团实施重组,华录集团成为中国电科的控股子公司,不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企业观察报记者注意到,经历此次重组之后,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央企名录”显示,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数量已从之前的98家调整至97家。

重组逻辑

两大央企实施重组,早有迹可循。今年43日,华录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易华录就已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华录集团正在与中国电科筹划重组事项,华录集团拟整合进入中国电科。自此,中国电科与华录集团之间的重组就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一战略性的重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的重组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电科与华录集团的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扩充中国电科规模,从而减少了同质化竞争的可能性,并助力提升集团战略地位。这对整个信创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项利好消息。

中国电科与华录集团有很多业务都是同类的,其中中国电科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头企业,在电子装备网络体系,网络安全等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肩负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职责。而华录集团是专业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信息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生产、营销、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电科与华录集团主营业务基本上都与信息产业有关,重组之后,可以将同质化业务进行重新布局,进一步增强中国电科在信息产业方面的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电科的资产总额为5941.6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56.74亿元、净利润290.75亿元、归母净利润179.3亿元。在重组之前,中国电科拥有包括47家国家级研究院所、17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员工20余万名,其中55%为研发人员;拥有4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持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在业务布局方面,中国电科能源领域数字方案已经在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能源电力集团得到应用。例如,联合中国华能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承担国家能源集团化工生产制造执行项目,为龙源电力打造部署于全国各省公司和新能源场站的数据中台,建设十堰市智慧热网、京能东风智慧热网等。

此外,中国电科也广泛服务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华润电力等电力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平台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数字化建设,打造的数据中台、数字电厂、输电线在线监测系统、电网运行安全系统、智能化变电站、风电场生产实时数据系统、电力公共信息平台、碳排放与综合能量管理系统等一大批应用方案,成为电力企业确保电力安全高效供应、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保障。

相比于中国电科,华录集团规模则要小很多。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华录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3.12亿元,净利润6597.34万元。华录集团旗下拥有31家企业,其中控股27家,参股4家。

在业务布局方面,华录集团产业与创新布局主要分布在大连、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建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和国际国内营销网络。

由此可见,在与中国电科重组之后,更有利于华录集团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电科集团的整体实力。

中国电科重组华录集团,兼具专业化整合、产业化整合双重属性。前者有利于提高中国国资系数字产业的集中度,通过专业化整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影响力的指向更加强化。后者则具有打造现代化的数字产业集群的指向,可以视为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次大动作。

从此次整合来看,央企重组成为推动数字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加快形成的重要路径。这显然有利于完善国有资本在数字产业的布局。而现代化数字产业体系的打造,则进一步有利于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多次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电科作为央企电子信息行业资产整合平台屡屡出手,一方面致力于国务院直属电子信息央企整合协同,另一方面逐步依托平台提升央企资产证券化比例。

20216月,中国电科成功吸并中国普天产业集团公司,成为近年来央企股权结构调整的重要案例。华录集团则紧随其后,这必将成为中国电科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互联互通、互相促进改革的另一个范本。

近年来,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国资委此前曾明确,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基础保障骨干企业,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