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用力催款“减负”
6月29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在北京召开了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中建董事长郑学选和总经理文兵将目光聚焦在了同一个问题上——“负流、负效项目”。
郑学选直接表态:“不做没有战略意义的负效项目,高度关注负流项目。”
文兵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案:“开展负流负效项目整治行动,压降带息负债,大力改善现金流。”
负流、负效项目,就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赘肉”,不仅消耗资源,还可能影响整体的效率和发展速度。中国建筑为何要“减负”?又如何割掉这些“赘肉”?
为何减
2023年,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和中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地产”)两大品牌的共同助力下,中建以4514亿元的地产销售规模,一跃成为“地产大哥”,这个数字听起来风光无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那么让人开心的信息。
先说说毛利率。中国建筑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11.3%,一路跌到了2023年的9.8%。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也从21.1%的高点,跌到了18.2%。
再来看债务。2023年末,中国建筑的带息负债总额达到了7911亿元,短期借款1243.52亿元,同比增长了59.11%;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278.73亿元,同比增长8.2%。
最后来看资产减值。2023年,中国建筑累计计提减值准备143.02亿元,其中包括了应收款项减值、存货跌价、合同资产减值和其他资产减值。
毛利率低、负债高、回款难、资产减值,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促使中国建筑管理层提出了整治负流负效项目、压降负债、改善现金流的策略。
年报中,中国建筑陈述了现金流和经营效益风险。现金流风险方面,受到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经营效益风险上,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和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让利润空间不断收窄,投资项目回款逾期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不“减负”不行了。
如何减
中建年中工作会议的热度还没散去,7月2日,中建四局就向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出了4亿工程款的催收函。这份催收函背后,是两份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的施工合同,以及拖欠的4亿元工程款。
这已经不是中国建筑第一次打响催收清欠的战役。中建一局、二局、三局、四局等已纷纷加入“减负”行动。
如何减负?
企业观察报根据公开资料梳理获悉,中国建筑具体的“减负”做法如下:
从工程履约角度,中国建筑提出了“三板斧”:A、B类项目精确划分,两级总部加强督导,密切关注业主资信状况。这“三板斧”,每一斧都砍在了“减负”的关键点上。
从资金管理角度,中国建筑提出了“四重奏”:加强预算摸排,加大协同力度,加强提级管理,夯实基础管理。这“四重奏”,每一重都敲打在了减负的旋律点上。
在催款方式上,中国建筑采取了定点式、追踪式、连续式催款方式。面对现金回款路径不畅的现实,中国建筑积极探索以房抵债、以地抵债、金融产品等非传统回款方式。
以中建三局二公司华南公司为案例,面对潜亏项目的“硬骨头”,该公司纪委牵头,成立了催收专项小组。专项小组深入项目现场,查资料、搞调研、开会议,把亏损的原因、措施执行、运行态势摸清楚。然后,对每个亏损项目进行“精准打击”。
经过这一系列工作,67项问题被发现,65项整改建议被提出,56项已完成整改。标前成本测算准确率大幅提升,商务标编审成本偏差率控制在了1%以内。
事实上,早在去年,中国建筑已经开始“减负”。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处置了账面价值为12.15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收益2.8亿元。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一项显示,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3342.6万元,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2314.8万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2.26亿元。
都在减
不仅中建在“减负”,公开资料显示,其他地产央企也都在纷纷“减负”。
7月6日至7日,中铁二十局三公司召开了项目精细化管理结算管理专题推进会,先后制定印发了《2024年度项目结算工作推进方案》和《关于公司项目对下分包结算管理的通知》,成立了结算工作组,总经理亲自挂帅,每周召开重点、难点项目专题推进会。重点穿透到公司和项目部各部门业务,加强确权结算及分包管理。
中国铁建也强调清收回款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亲自挂帅,制定硬措施、拿出实招数,切实履行清收回款工作的主体责任。与此同时,加大清收回款工作考核力度,调整回款指标考核权重,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保利集团各子公司的年终绩效考核、奖金、领导人员考核、专业线考核等都要与回款强挂钩。